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第三空间的建构
发布时间:2021-07-25 10:40
旅游第三空间是一个关系的网络空间,其内容生成是一种关系的生成。地方的概念主要是针对空间而言的;文化遗产景观的概念主要是针对时间而言的,因为它主要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他们因时空关系被编织成一个网络时空。地方和遗产景观在网络时空中交错。迪庆藏族自治州全域于2010年被原文化部设立为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作为旅游资源通过文化符号的方式向外传播,进一步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社区民众、政府和旅行社等在其中共同发力,一起建构了一个充满符号意义的旅游第三空间。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研究. 2020,33(03)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旅游第三空间的理论来源
二、旅游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阐释
(一)旅游第一空间:地方和地方文化景观
(二)旅游第二空间:地方性和地方性想象
三、旅游第三空间的建构
四、余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场所到场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空间转变[J]. 王秀伟,延书宁. 民族艺术研究. 2020(01)
[2]基于“地方场域”视角的中国旅游研究反思[J]. 陈晓亮,蔡晓梅,朱竑. 地理研究. 2019(11)
[3]作为一种“社会形式”的旅游:“地方”视角[J]. 孙九霞. 旅游学刊. 2017(12)
[4]旅游地特色街区的“非地方化”:制度脱嵌视角的解释[J]. 孙九霞,黄秀波,王学基. 旅游学刊. 2017(09)
[5]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研究[J]. 董培海,李庆雷,李伟. 广西民族研究. 2016(06)
[6]浅析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的三维性辩证法[J]. 高玄. 学理论. 2015(16)
本文编号:3301874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研究. 2020,33(03)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旅游第三空间的理论来源
二、旅游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阐释
(一)旅游第一空间:地方和地方文化景观
(二)旅游第二空间:地方性和地方性想象
三、旅游第三空间的建构
四、余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场所到场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空间转变[J]. 王秀伟,延书宁. 民族艺术研究. 2020(01)
[2]基于“地方场域”视角的中国旅游研究反思[J]. 陈晓亮,蔡晓梅,朱竑. 地理研究. 2019(11)
[3]作为一种“社会形式”的旅游:“地方”视角[J]. 孙九霞. 旅游学刊. 2017(12)
[4]旅游地特色街区的“非地方化”:制度脱嵌视角的解释[J]. 孙九霞,黄秀波,王学基. 旅游学刊. 2017(09)
[5]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研究[J]. 董培海,李庆雷,李伟. 广西民族研究. 2016(06)
[6]浅析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的三维性辩证法[J]. 高玄. 学理论. 2015(16)
本文编号:33018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3301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