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城市化背景下的旅游村落形态发展研究 ——以丽江市龙泉村(束河古镇)、白华村为例
发布时间:2021-07-27 13:07
近年来,具有资源优势的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业逐渐成为这些城市的支柱产业,并使得旅游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丽江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旅游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规模不断扩张,许多城市边缘区村落不断被城市化,对村落形态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为此,本文以丽江市龙泉村和白华村为例,通过对旅游城市化背景下村落形态的发展变化历程、特征、存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提出村落向小城镇形态可持续发展策略。本文共分七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本章首先对目前国内外旅游城市化、城市边缘带、村落及其形态相关研究作一概述。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课题所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写作框架等,为论文的后续写作提供理论和框架支撑。第二章:本章在对丽江及其旅游业的发展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其旅游城市化的发展演变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并对丽江旅游城市化对其周边村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第三章:本章首先对龙泉村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形态布局、景观特色、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旅游开发和村落保护等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在此基础上,对龙泉村与城市位置关系、村落整体形态、街道空间形态和建筑单体形态的变化进行...
【文章来源】: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13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村落演进示意图(图片来源:段川,深圳居住异质空间形态研究)
丽江市辖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菠彝族自治县(图2.1)。本文所述的丽江是指丽江的建成区,主要包括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总面积约36.5平方公里。1997年12月4日,丽江古城(包括大研古城、龙泉村、白沙村三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3年,三江并流和纳西东巴古籍文献分别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丽江借此大力发展旅游业,创造了“文化与经济对接、图2.1丽江市地图(图片来源:~.lj.xxgk.yn.gov.。n)世界遗产保护与带动旅游发展”的丽江模式,并被誉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10个小城市之一”和“地球上最值得去的100个小城市之一”。①徐弘祖,徐霞客游记〔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确定为旅游方向,随之在城市的主干道(主要是福慧路)形成了集商业、金融、文化娱乐等为一体的城市中心,古城周边旅游、商业服务也形成体系,城市布局向西发展(图2.2)。1995年又提出了旅游空间布局概念,将雪山片区、古城片区及老君山等纳入规划空间布局,使得城市开始向西和西北发展(图2.2)②。、图2.2旅游发展影响下的丽江历年城市图 2.31994年城市规模图(图片来源:发展方向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王颖,旅游城市丽江空间发展研究)1997年后,旅游业发展成为丽江的支柱产业,对城市建设和功能片区布局产生更大的影响,进一步加速了丽江空间地域扩展的速度。受此影响,2003年,丽江制定了旅游专项规划,在规划中专设古城片区和南北两个旅游度假用地,设置综合服务中心,并将香格里拉大道作为旅游服务主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东巴文字看唐宋时期丽江纳西族的聚落形态特点及其影响因素[J]. 周燕芳,王锐丹.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6)
[2]古城保护模式的新探索——以丽江与平遥为例[J]. 欧阳坚. 中国软科学. 2008(11)
[3]古村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实证探析[J]. 韩钦臣,查良松,陈旺亮. 商业时代. 2008(29)
[4]旅游城市化内涵及动力机制研究[J]. 安传艳. 理论界. 2008(08)
[5]丽江大研古城居民置换分析[J]. 卫跃平,高宇.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8(02)
[6]走进丽江古城——丽江古城规划建设和保护探秘[J]. 黄海. 城乡建设. 2008(02)
[7]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镇化水平模糊综合评价[J]. 刘亚臣,常春光,刘宁,赵亮.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8]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类型与特征[J]. 邢谷锐,徐逸伦,郑颖. 经济地理. 2007(06)
[9]弘扬乡村旅游文化 深挖民俗文化内涵[J]. 李建伟. 经济论坛. 2007(16)
[10]如何有效规划城市边缘区村庄[J]. 李萍君,胡锋华. 现代商贸工业. 2007(05)
博士论文
[1]中国村落形态的可持续性模式及实验性规划研究[D]. 吕红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游客空间行为影响下的古镇保护与开发研究[D]. 楚珊珊.昆明理工大学 2009
[2]传统城镇在旅游开发背景下的保护与利用[D]. 项振海.昆明理工大学 2008
[3]乡村旅游地城市化问题及防范研究[D]. 钟伟.华东师范大学 2007
[4]陕西华县韩凹村乡村聚落形态结构演变初探[D]. 郑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5]陕西合阳灵泉村村落形态结构演变初探[D]. 王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6]大城市边缘区村落空间的变动与重构[D]. 陈丽.南京师范大学 2006
[7]从建筑到村落形态[D]. 彭松.东南大学 2004
[8]龙门古镇古村落研究[D]. 冯楠.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05842
【文章来源】: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13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村落演进示意图(图片来源:段川,深圳居住异质空间形态研究)
丽江市辖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菠彝族自治县(图2.1)。本文所述的丽江是指丽江的建成区,主要包括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总面积约36.5平方公里。1997年12月4日,丽江古城(包括大研古城、龙泉村、白沙村三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3年,三江并流和纳西东巴古籍文献分别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丽江借此大力发展旅游业,创造了“文化与经济对接、图2.1丽江市地图(图片来源:~.lj.xxgk.yn.gov.。n)世界遗产保护与带动旅游发展”的丽江模式,并被誉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10个小城市之一”和“地球上最值得去的100个小城市之一”。①徐弘祖,徐霞客游记〔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确定为旅游方向,随之在城市的主干道(主要是福慧路)形成了集商业、金融、文化娱乐等为一体的城市中心,古城周边旅游、商业服务也形成体系,城市布局向西发展(图2.2)。1995年又提出了旅游空间布局概念,将雪山片区、古城片区及老君山等纳入规划空间布局,使得城市开始向西和西北发展(图2.2)②。、图2.2旅游发展影响下的丽江历年城市图 2.31994年城市规模图(图片来源:发展方向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王颖,旅游城市丽江空间发展研究)1997年后,旅游业发展成为丽江的支柱产业,对城市建设和功能片区布局产生更大的影响,进一步加速了丽江空间地域扩展的速度。受此影响,2003年,丽江制定了旅游专项规划,在规划中专设古城片区和南北两个旅游度假用地,设置综合服务中心,并将香格里拉大道作为旅游服务主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东巴文字看唐宋时期丽江纳西族的聚落形态特点及其影响因素[J]. 周燕芳,王锐丹.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6)
[2]古城保护模式的新探索——以丽江与平遥为例[J]. 欧阳坚. 中国软科学. 2008(11)
[3]古村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实证探析[J]. 韩钦臣,查良松,陈旺亮. 商业时代. 2008(29)
[4]旅游城市化内涵及动力机制研究[J]. 安传艳. 理论界. 2008(08)
[5]丽江大研古城居民置换分析[J]. 卫跃平,高宇.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8(02)
[6]走进丽江古城——丽江古城规划建设和保护探秘[J]. 黄海. 城乡建设. 2008(02)
[7]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镇化水平模糊综合评价[J]. 刘亚臣,常春光,刘宁,赵亮.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8]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类型与特征[J]. 邢谷锐,徐逸伦,郑颖. 经济地理. 2007(06)
[9]弘扬乡村旅游文化 深挖民俗文化内涵[J]. 李建伟. 经济论坛. 2007(16)
[10]如何有效规划城市边缘区村庄[J]. 李萍君,胡锋华. 现代商贸工业. 2007(05)
博士论文
[1]中国村落形态的可持续性模式及实验性规划研究[D]. 吕红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游客空间行为影响下的古镇保护与开发研究[D]. 楚珊珊.昆明理工大学 2009
[2]传统城镇在旅游开发背景下的保护与利用[D]. 项振海.昆明理工大学 2008
[3]乡村旅游地城市化问题及防范研究[D]. 钟伟.华东师范大学 2007
[4]陕西华县韩凹村乡村聚落形态结构演变初探[D]. 郑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5]陕西合阳灵泉村村落形态结构演变初探[D]. 王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6]大城市边缘区村落空间的变动与重构[D]. 陈丽.南京师范大学 2006
[7]从建筑到村落形态[D]. 彭松.东南大学 2004
[8]龙门古镇古村落研究[D]. 冯楠.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058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3305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