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牧区旅游扶贫效率测度及空间分异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7 07:12
贫困问题一直以来是阻碍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造成社会环境不稳定的重要根源之一。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区同时也是中国重点贫困地区之一,长期以来依靠“输血式”的扶贫政策并未有效改善整体的贫困现状。而旅游扶贫不仅将旅游业发展与反贫困相结合,同时利于培养贫困居民的自身“造血”功能,是解决新疆长期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新疆农牧区旅游资源类型居全国之冠,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为新疆各地州(市)农牧民依靠旅游资源开发改善贫困现状提供了希望。近几年,新疆有些地区已经将发展旅游业作为推动经济与脱离贫困的一项重要政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整体来看,新疆各地区旅游扶贫成效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因此,有必要对新疆旅游扶贫效率的时空差异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找寻差距原因所在,推动新疆旅游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有效提高旅游扶贫效率。本文从旅游扶贫的视角出发,宏观部分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测算新疆15个地州(市)20062016年旅游扶贫效率,测算结果显示新疆整体旅游扶贫效率属于中上水平,且各地州旅游扶贫效率在时间维度存在一定波动性。结合DEA-MI的分析结果,研究样本地区旅游扶贫效率的演...
【文章来源】:石河子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新疆农牧区旅游扶贫效率测度及空间分异研究思路图
新疆各地州旅游经济发展指数
图 3-2 农村贫困人口变化趋势 图 3-3 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来源:图 3-2 图 3-3 数据均来源于ǎ新疆调查年鉴 2016ǐ2016 年,通过深入实施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全疆有 60 多万贫困人口 810 个贫困村 5 个贫困县通过了贫困退出验收核查,2016 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180 元,对比上一年增长 8% 新疆贫困问题具有区域性,主要集中于自然环境恶劣的南疆地区,南疆四地州 33 个县(市)中有贫县 26 个 贫困村 2605 个 贫困人口 219 万,分别占全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丽乡村视域下的旅游扶贫模式与效应研究——以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为例[J]. 张军,蒋黄蓁苑,时朋飞. 湖北社会科学. 2017(06)
[2]基于AHP-熵权法的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效益评估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 焦克源,杨建花.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17(02)
[3]赣南旅游扶贫适宜性决策评价——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J]. 颜醒华,罗忠恒. 开发研究. 2017(02)
[4]新疆旅游扶贫金融支持文献综述[J]. 张莉.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06)
[5]重庆高山纳凉村旅游精准扶贫效应评价指数模型[J]. 田翠翠,刘黎黎,田世政.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6(12)
[6]基于分形理论的新疆旅游经济时空特征研究[J]. 洪波,李红旭,马豪. 安徽农业科学. 2016(31)
[7]旅游扶贫模式和扶贫效应研究——基于海南省贫困地区的调查数据分析[J]. 张侨.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6(11)
[8]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效应差异研究——基于四川藏区调查的实证分析[J]. 李佳,田里.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9]旅游精准扶贫效率测度及空间分异研究——以新疆阿勒泰地区为例[J]. 李光明,马磊. 新疆社科论坛. 2016(05)
[10]新疆旅游经济时空差异与收敛性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J]. 张子昂,黄震方,孔少君,徐冬冬,展梦雪,汤傅佳.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硕士论文
[1]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机制选择与绩效评价[D]. 王晴.西南财经大学 2013
[2]旅游扶贫模式研究[D]. 游佩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06
[3]旅游扶贫与农村社区变迁[D]. 澹丰霞.郑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05347
【文章来源】:石河子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新疆农牧区旅游扶贫效率测度及空间分异研究思路图
新疆各地州旅游经济发展指数
图 3-2 农村贫困人口变化趋势 图 3-3 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来源:图 3-2 图 3-3 数据均来源于ǎ新疆调查年鉴 2016ǐ2016 年,通过深入实施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全疆有 60 多万贫困人口 810 个贫困村 5 个贫困县通过了贫困退出验收核查,2016 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180 元,对比上一年增长 8% 新疆贫困问题具有区域性,主要集中于自然环境恶劣的南疆地区,南疆四地州 33 个县(市)中有贫县 26 个 贫困村 2605 个 贫困人口 219 万,分别占全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丽乡村视域下的旅游扶贫模式与效应研究——以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为例[J]. 张军,蒋黄蓁苑,时朋飞. 湖北社会科学. 2017(06)
[2]基于AHP-熵权法的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效益评估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 焦克源,杨建花.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17(02)
[3]赣南旅游扶贫适宜性决策评价——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J]. 颜醒华,罗忠恒. 开发研究. 2017(02)
[4]新疆旅游扶贫金融支持文献综述[J]. 张莉.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06)
[5]重庆高山纳凉村旅游精准扶贫效应评价指数模型[J]. 田翠翠,刘黎黎,田世政.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6(12)
[6]基于分形理论的新疆旅游经济时空特征研究[J]. 洪波,李红旭,马豪. 安徽农业科学. 2016(31)
[7]旅游扶贫模式和扶贫效应研究——基于海南省贫困地区的调查数据分析[J]. 张侨.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6(11)
[8]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效应差异研究——基于四川藏区调查的实证分析[J]. 李佳,田里.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9]旅游精准扶贫效率测度及空间分异研究——以新疆阿勒泰地区为例[J]. 李光明,马磊. 新疆社科论坛. 2016(05)
[10]新疆旅游经济时空差异与收敛性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J]. 张子昂,黄震方,孔少君,徐冬冬,展梦雪,汤傅佳.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硕士论文
[1]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机制选择与绩效评价[D]. 王晴.西南财经大学 2013
[2]旅游扶贫模式研究[D]. 游佩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06
[3]旅游扶贫与农村社区变迁[D]. 澹丰霞.郑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053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3305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