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及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9 00:09
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后,国内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逐渐增多。目前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特征、保护等几个方面,较为深入地对其进行旅游价值分析和开发利用模式研究的很少,而研究山东半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及开发的研究更为薄弱。本文首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价值及旅游价值进行分析,对目前国内外的旅游开发利用方式进行探讨,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旅游开发的趋势做了阐述。然后本文选取山东半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对半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价,进而对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利用模式及开发现状做了评述,提出山东半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指导思想与遵循的原则。最后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较好的潍坊作为案例,对其旅游价值和开发模式进行探讨。笔者希望通过研究弥补对山东半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的不足,促进山东半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青岛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山东半岛城市群范围这一区域集中了山东许多知名旅游景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自然
东全省旅游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见图3.2,3.3){、一-----一:2。。6.2008山东半岛少饰及全省国内旅游人次比较2006-2008山东半岛)沛及全省国内旅游收人比较280002100014000700002000150010005000200620072008鹅八市.山东12899215020,1襄八市砚山东854、6121481090.151323220343224046.61559、431908502006﹄﹃3.2山东半岛八市2006·2008国内旅游总体情况
图3.4山东半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图其中,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多的是烟台12项,其次是潍坊和青岛,分别是n和10项;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多的是淄博14项,其次是青岛和济南,分别为15和13项;但是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是潍坊1巧项,在全省也是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品牌化研究——以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苗王城为个案[J]. 赵斌. 贵州民族研究. 2009(04)
[2]数字技术与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杨海波. 山东社会科学. 2009(01)
[3]民族地区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桂林彩调为例[J]. 陈炜,张正欢,赵巧艳.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3)
[4]旅游与文化互动发展研究——以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为例[J]. 王德刚,贾衍菊. 山东经济. 2008(05)
[5]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初探[J]. 顾金孚,王显成.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8(09)
[6]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研究——概念、分类、保护、利用[J]. 梁保尔,马波. 旅游科学. 2008(02)
[7]山东省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及保护开发研究[J]. 孙金荣,苑来学,费美娟,刘志伟.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8]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与开发[J]. 肖刚,肖海,石惠春.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02)
[9]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王松华,廖嵘.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10]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发展探索——以古徽州为例[J]. 吴丽蓉,金声琅,徐宏图.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8(02)
博士论文
[1]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及博物馆化保护研究[D]. 王巨山.山东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潍坊市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D]. 邹全民.山东大学 2009
[2]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讨[D]. 张春丽.华中师范大学 2008
[3]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的转型模式研究[D]. 马木兰.华东师范大学 2008
[4]人文旅游资源评价研究[D]. 冯燕.山西大学 2007
[5]江西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 韩双斌.南昌大学 2007
[6]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 纪文静.华中师范大学 2007
[7]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D]. 范玉娟.上海师范大学 2007
[8]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业中的有形化利用研究[D]. 罗春培.浙江工商大学 2007
[9]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D]. 肖曾艳.湖南师范大学 2006
[10]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问题研究[D]. 罗茜.湘潭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03891
【文章来源】:青岛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山东半岛城市群范围这一区域集中了山东许多知名旅游景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自然
东全省旅游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见图3.2,3.3){、一-----一:2。。6.2008山东半岛少饰及全省国内旅游人次比较2006-2008山东半岛)沛及全省国内旅游收人比较280002100014000700002000150010005000200620072008鹅八市.山东12899215020,1襄八市砚山东854、6121481090.151323220343224046.61559、431908502006﹄﹃3.2山东半岛八市2006·2008国内旅游总体情况
图3.4山东半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图其中,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多的是烟台12项,其次是潍坊和青岛,分别是n和10项;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多的是淄博14项,其次是青岛和济南,分别为15和13项;但是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是潍坊1巧项,在全省也是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品牌化研究——以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苗王城为个案[J]. 赵斌. 贵州民族研究. 2009(04)
[2]数字技术与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杨海波. 山东社会科学. 2009(01)
[3]民族地区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桂林彩调为例[J]. 陈炜,张正欢,赵巧艳.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3)
[4]旅游与文化互动发展研究——以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为例[J]. 王德刚,贾衍菊. 山东经济. 2008(05)
[5]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初探[J]. 顾金孚,王显成.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8(09)
[6]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研究——概念、分类、保护、利用[J]. 梁保尔,马波. 旅游科学. 2008(02)
[7]山东省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及保护开发研究[J]. 孙金荣,苑来学,费美娟,刘志伟.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8]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与开发[J]. 肖刚,肖海,石惠春.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02)
[9]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王松华,廖嵘.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10]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发展探索——以古徽州为例[J]. 吴丽蓉,金声琅,徐宏图.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8(02)
博士论文
[1]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及博物馆化保护研究[D]. 王巨山.山东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潍坊市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D]. 邹全民.山东大学 2009
[2]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讨[D]. 张春丽.华中师范大学 2008
[3]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的转型模式研究[D]. 马木兰.华东师范大学 2008
[4]人文旅游资源评价研究[D]. 冯燕.山西大学 2007
[5]江西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 韩双斌.南昌大学 2007
[6]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 纪文静.华中师范大学 2007
[7]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D]. 范玉娟.上海师范大学 2007
[8]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业中的有形化利用研究[D]. 罗春培.浙江工商大学 2007
[9]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D]. 肖曾艳.湖南师范大学 2006
[10]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问题研究[D]. 罗茜.湘潭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038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3503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