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西湖景区网络形象与旅游流耦合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8 21:12

  本文关键词:西湖景区网络形象与旅游流耦合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高大上”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依然是首要的吸引物,旅游目的地形象对重游率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网络搜索已经成为旅游者获取目的地信息的关键渠道。对旅游消费者而言,旅游目的地形象是影响旅游决策的基础性、关键性的因素之一,旅游目的地形象主要从景区环境、综合管理、旅游资源、文化等方面影响着旅游决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旅游分享平台的搭建,旅游消费者倾向于将自己的旅游经历和体验分享到网络中,而且相关媒体的关注也增加了景区的曝光量,通过网络传播的目的地形象越发地影响旅游者的决策。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旅游目的地网络形象与旅游流的互动关系,拓宽旅游目的地与旅游流互动关系研究的路径,丰富耦合协调理论的实践应用。本研究以旅游目的地网络形象系统与旅游流系统耦合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杭州西湖景区为案例地,通过构建西湖景区网络形象系统与旅游流系统耦合协调模型,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熵值赋权法、时间分析法、类比法、聚类分析法等方法,探讨西湖景区网络形象系统与旅游流系统耦合协调关系的演变特点和变化规律,并通过灰色预测模型,展示未来5年中西湖景区网络形象系统与旅游流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演变趋势,最后为改善两系统的耦合关系提供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2005-2014年间西湖景区网络形象系统和旅游流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主要原因在于两个系统的发展除去受到彼此影响外,还受到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网络形象的两子系统中,认知形象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年际变化相对平稳,而情感形象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年际变化波动较大。(2)2005-2014年间西湖景区旅游流系统与网络形象及其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既有一定的共性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共性表现为: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变化格局,即处于两端的时间节点上的耦合协调度的变化比较大,处于中间年份的耦合协调度的年际变化相对小一些,耦合协调关系都经历了“不协调发展、过渡发展、协调发展”的时期,协调水平表现为“初步协调、勉强协调、轻度失调”,2006年和2013年都是其重要拐点。差异性表现为:旅游流系统与认知形象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年际变化相比旅游流系统与情感形象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的年际变化要稳定,旅游流系统与情感形象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旅游流系统与网络形象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年际变化整体是上升的,而旅游流系统与认知形象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年际变化整体是下降的。2005-2014年间在旅游流系统与网络形象及其子系统的耦合协调的子类型中,旅游流滞后的类型较多,尤其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3)2015-2014年间,西湖景区旅游流系统与网络形象及其子系统间具有耦合协调作用的机理,彼此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影响,旅游流系统与网络形象及其子系统互动发展的过程,就是系统之间内在要素协调作用的过程。(4)根据灰色预测模型的结果,未来5年间(2015-2019)旅游流系统与网络形象及其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整体是呈下降的态势,基于此对提升系统间的耦合关系提出如下建议:要建立网络舆情响应机制;适当地举办节庆活动,吸引旅游客流;构建立体化、持续性的旅游目的地网络宣传体系;建立健全散客游应对制度,吸引游客错峰出行;做好产品更新,注重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关键词】:目的地网络形象 旅游流 耦合协调度 时序演变 灰色预测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592.7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2
  • 1 绪论12-24
  • 1.1 选题背景12-13
  • 1.2 选题意义13-14
  • 1.2.1 理论意义13-14
  • 1.2.2 实践意义14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14-21
  • 1.3.1 旅游目的地网络形象研究14-19
  • 1.3.2 旅游流研究19
  • 1.3.3 旅游流与在线信息流关系研究19-20
  • 1.3.4 国内外研究述评20-21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21-24
  • 1.4.1 研究内容21
  • 1.4.2 研究方法21-24
  • 2 重要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24-32
  • 2.1 旅游目的地网络形象24-27
  • 2.1.1 概念及内涵24
  • 2.1.2 组成要素24-25
  • 2.1.3 影响因素25-26
  • 2.1.4 旅游目的地网络形象系统26-27
  • 2.2 旅游流27-29
  • 2.2.1 概念及内涵27
  • 2.2.2 旅游流特征27-28
  • 2.2.3 旅游流系统28-29
  • 2.3 耦合协调理论29-30
  • 2.3.1 基本概念29-30
  • 2.3.2 耦合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运用30
  • 2.4 系统论30
  • 2.5 和谐理论30-31
  • 2.6 灰色系统理论31
  • 2.7 扎根理论31-32
  • 3 西湖景区旅游流与网络形象发展现状分析32-41
  • 3.1 研究区概况32
  • 3.2 旅游流发展现状分析32-34
  • 3.3 网络形象发展现状分析34-41
  • 3.3.1 文本采集34-35
  • 3.3.2 数据处理35-37
  • 3.3.3 网络形象基础属性值计算37-38
  • 3.3.4 结果分析38-41
  • 4 耦合协调模型指标设计与构建41-50
  • 4.1 指标选取与构建模型41-44
  • 4.1.1 旅游目的地网络形象系统指标筛选41-42
  • 4.1.2 旅游流系统指标筛选42-43
  • 4.1.3 构建耦合模型43-44
  • 4.2 系统耦合的评价方法及标准44-48
  • 4.2.1 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44
  • 4.2.2 耦合度函数44
  • 4.2.3 耦合协调度模型及评价标准44-45
  • 4.2.4 权重确定方法45-48
  • 4.3 数据来源和处理说明48-50
  • 4.3.1 数据来源48
  • 4.3.2 标准化处理48-50
  • 5 西湖景区旅游流系统与网络形象系统耦合关系时序演变50-66
  • 5.1 旅游流与网络形象耦合系统权重确立50
  • 5.2 旅游流系统与网络形象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历时性分析50-54
  • 5.2.1 旅游流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历时性分析50-52
  • 5.2.2 网络形象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历时性分析52-54
  • 5.3 旅游流系统与网络形象及其子系统耦合度历时性分析54-57
  • 5.3.1 旅游流系统与认知形象系统耦合度历时性分析55-56
  • 5.3.2 旅游流系统与情感形象系统耦合度历时性分析56-57
  • 5.3.3 旅游流系统与网络形象系统耦合度历时性分析57
  • 5.4 旅游流系统与网络形象及其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历时性分析57-66
  • 5.4.1 旅游流系统与认知形象系统耦合协调度历时性分析57-61
  • 5.4.2 旅游流系统与情感形象系统耦合协调度历时性分析61-63
  • 5.4.3 旅游流系统与网络形象系统耦合协调度历时性分析63-66
  • 6 西湖景区旅游流系统与网络形象系统耦合关系预测及提升建议66-70
  • 6.1 灰色预测模型66
  • 6.2 旅游流系统与网络形象及其子系统耦合关系模拟预测分析66-67
  • 6.3 旅游流系统与网络形象及其子系统耦合关系提升策略67-70
  • 7 研究结论和展望70-73
  • 7.1 主要结论70-71
  • 7.2 主要贡献71
  • 7.3 不足和展望71-73
  • 参考文献73-79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参与的项目79-80
  • 致谢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丹;马耀峰;刘军胜;;成都市A级景区信息与旅游流耦合协调发展评价[J];河南科学;2015年09期

2 沈体雁;黄宁;彭长江;徐海涛;;中国景区网络形象指数研究——基于互联网内容分析方法[J];旅游学刊;2015年06期

3 王少剑;方创琳;王洋;;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定量测度[J];生态学报;2015年07期

4 张琰飞;朱海英;;西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2期

5 方世巧;马耀峰;李天顺;李君轶;;基于百度搜索的西安市A级景区信息与旅游流耦合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8期

6 杨敏;马耀峰;李天顺;李君轶;;网络信息与入境旅游流的V-R耦合关系分析——以澳大利亚入境旅游流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6期

7 邓雪;李家铭;曾浩健;陈俊羊;赵俊峰;;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方法分析及其应用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年07期

8 庞闻;马耀峰;唐仲霞;;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及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9 保继刚;尹寿兵;梁增贤;陈钢华;李鹏;;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2期

10 林岚;杨蕾蕾;戴学军;唐得昊;;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耦合与优化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人文地理;2011年04期


  本文关键词:西湖景区网络形象与旅游流耦合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08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4608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8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