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展演与权力:西藏旅游过程中的“他者性”建构
发布时间:2017-08-23 21:14
本文关键词:想象、展演与权力:西藏旅游过程中的“他者性”建构
【摘要】:在旅游的过程中,东道主常常被刻写上"他者"的文化意涵。游客带着追求"文化差异"的诉求前往"他者的世界",在异域邂逅他者。文章以拉萨大昭寺广场及其周边的八廓街作为案例地,以藏族人在八廓街的转经、磕长头行为作为实证研究的切入点,以汉族游客和藏族人两类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西藏旅游发展以及中国后改革时期转型背景下,藏族的"他者性"如何在汉-藏互动过程中被建构。文章认为,藏族的"他者性"并非具有先验的、一成不变的意涵,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与社会互动中不断生产的。文章关注"他者性"建构过程中的两个维度——我者对于他者的凝视,藏族人对于自身的他者性的展演。一方面,转经、磕长头行为使游客将藏族人视为神圣、美好、朴实的代名词,对他者的建构存在浪漫化-理想化的倾向。另一方面,藏族他者并非凝视的被动接受者。随着"职业磕头者"的出现,一部分藏族人将凝视转化为一种文化资本,通过他者性的展演,积极地响应游客建构的文化意义,以此获取一定的物质利益。总而言之,"他者性"的建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对"他者"的研究不能忽略我者及他者所处的社会情境及诉求。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文化产业与文化地理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他者性 话语建构 展演 文化差异 西藏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转型期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空间实践与社会建构”(41401139)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建构主义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的意义与实践”(2014A030310295)资助~~
【分类号】:F592.7
【正文快照】: 引言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不同群体的接触和交往日益频繁,逐渐成为一种常态[1]。旅游促使 游客与东道主“邂逅”(encounter),并在相遇中产生“客-我”分野与对视[2],而东道主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的同时,亦作为一个独立的身份被展示,成为游客参观、拍照、对话的对象[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说说圣地拉萨大昭寺[J];中国西藏(中文版);1999年01期
2 田联韬;西藏拉萨大昭寺古乐器考释[J];音乐研究;2004年01期
3 ;[J];;年期
,本文编号:7273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727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