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发髻”与地方形象:民族旅游地的文化符号建构分析——以广西黄洛瑶寨和贵州岜沙苗寨为例

发布时间:2017-08-23 21:34

  本文关键词:“发髻”与地方形象:民族旅游地的文化符号建构分析——以广西黄洛瑶寨和贵州岜沙苗寨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发髻 地方形象 民族旅游地 文化符号 建构


【摘要】:很多地方之所以成为旅游目的地,是与游客对其"真实"与"想象"的体验交织在一起的。在民族文化传承、演变、重构过程中,"发髻"的文化内涵在于它对民族历史记忆和对族群凝聚的形塑。广西黄洛瑶寨在"文化碎片化"过程中以"天下第一长发村"构建了最令游客直观感觉的"柔""情""爱""婚恋"的地方形象;贵州岜沙苗寨以独特"户棍"发髻、舞台化的成年仪式以及衍生出来的精神深层次的"树"崇拜和生死轮回的观念,建构了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原始而又神秘"的地方形象。黄洛瑶寨和岜沙苗寨利用"发髻"这一容易被认知、接受和解读的文化符号来标识其旅游地形象,建构了游客最直观想象的地方形象,也重构了当地民族文化体系。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发髻 地方形象 民族旅游地 文化符号 建构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再生产与重构研究”(12XMZ071) 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人文强桂’优青特色研究团队”基金项目“珠江——西江经济带生态旅游和生态文化研究团队”(KW515)资助~~
【分类号】:F592.7
【正文快照】: 引言广西龙胜县龙脊镇黄洛瑶寨的红瑶女唱着《长发梳妆》,红艳艳的瑶服映衬着涓涓的溪水,丝丝的青发在溪水中飘逸,构成一幅“柔和”、“温馨”的少数民族女性生活图画;号称为“最后一个枪手部落”的贵州岜沙苗寨,苗族男子蓄发挽髻,肩扛着火枪, 构建了一幅“阳刚”“坚毅”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周坚;王建平;;贵州省岜沙苗寨的旅游开发与经济发展[J];改革与战略;2010年08期

2 余未;;岜沙苗寨的传奇[J];科学之友(上旬);2013年08期

3 吴正彪;韦德怀;;苗族传统生存方式在可持续发展途径中的实践意义——贵州省从江县岜沙苗寨家庭经济与社区发展状况调查研究[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1年06期

4 刘文光;;岜沙苗寨的丧葬[J];文史天地;2006年03期

5 段晓昀;王英莉;;贵州岜沙苗寨的头巾图案考察研究[J];装饰;2011年04期

6 余秋雨;;我本是树——触摸黔东南(九)[J];当代贵州;2008年10期

7 邓黔德;;岜沙,人树共生的文化孤岛[J];贵州农村金融;2008年07期

8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陆安权;岜沙苗寨寻古探秘[N];中国档案报;2006年

2 陆安权;岜沙苗寨寻古探秘[N];农民日报;2006年

3 记者 张芽芽 石新荣;“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本文编号:7274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7274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2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