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品牌论文 >

我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品牌培育路径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9 15:18

  本文关键词:我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品牌培育路径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西方体育的兴起,西方体育项目在国际体育竞技项目中占居绝对主导地位,各国在国际体育竞技舞台上的竞争成为提升国际形象和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的方式,以及在我国特殊的时期体育作为一种外交手段的种种历史缘由,导致我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逐渐远离大众体育赛事观赏的视线,甚至备受冷落。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保护和传承意识的加强,给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创造了再次展示自我的舞台。西方体育项目的竞技化和少趣味化与当前大众体育的健身性和娱乐性有着明显的冲突,这也导致当前国内大众对体育赛事的多元化消费日以增进,而我国至今还流传这数百种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如何将我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打造成为品牌赛事,能够进入大众的日常体育赛事欣赏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者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每个民族都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民间节日、民俗活动、神话传说、民族民间艺术等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对民族民间体育和民间民族赛事的研究,,应从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考虑,让民族民间体育项目能够在大众健身中体现出其价值功能,在大型体育赛事中体现其竞技性、表演性、文化性、观赏性等。 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个案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基于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对民族民间体育的价值功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结构要素、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动力机制,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培育路径进行研究。将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放置于体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的背景之中,系统概括与分析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与文化、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关系,论证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发展目标及多元化价值等。通过对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价值认同的塑造、政府与社会的支持、赛事推广与营销等方面运行状况的揭示,基于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价值功能、结构要素、品牌培育的动力机制等,提出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品牌赛事培育的具有可操作性路径。 研究结论如下: 1.我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品牌的价值功能:城市文化与民族民间文化融合的价值古今结合的健身娱乐价值、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惠民价值、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价值、民族团结的认同凝聚价值。 2.我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品牌的结构要素:品牌识别、组织机构、利益相关者。 3.我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品牌的动力机制:根源动力文化保护与传承;内生动力:赛事品牌的创建;外在动力:政府与社会大力支持;持续动力:赛事品牌的组合。 4.我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品牌的培育路径:品牌识别(品牌文化、品牌符号),品牌营销(品牌定位、营销策略),品牌管理(品牌激活、品牌风险、品牌保护)。
【关键词】:民族民间体育赛事 品牌 路径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80-05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1 导论10-15
  • 1.1 前言10-11
  • 1.2 选题背景11
  • 1.3 选题依据11-13
  • 1.3.1 现代体育赛事对我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影响11-12
  • 1.3.2 我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民族团结的需要12
  • 1.3.3 我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12-13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13
  • 1.4.1 理论意义13
  • 1.4.2 实践意义13
  • 1.5 研究内容与思路13-15
  • 1.5.1 研究内容13-14
  • 1.5.2 研究思路14-15
  • 2 文献综述15-19
  • 2.1 国内外体育赛事相关研究15-16
  • 2.2 有关民族民间体育的相关研究16-17
  • 2.3 有关民族民间文化的相关研究17
  • 2.4 关于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相关研究17-18
  • 2.5 有关品牌的相关研究18-19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19-21
  • 3.1 研究对象19
  • 3.2 研究方法19-21
  • 3.2.1 文献资料法19
  • 3.2.2 逻辑分析法19-20
  • 3.2.3 专家访谈法20
  • 3.2.4 调查问卷法20-21
  • 3.2.5 数理分析法21
  • 3.2.6 个案分析法21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21-51
  • 4.1 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相关概念21-24
  • 4.1.1 民族传统体育21-22
  • 4.1.2 民间体育22
  • 4.1.3 民俗体育22-23
  • 4.1.4 民族民间体育23
  • 4.1.5 民族民间体育赛事23-24
  • 4.2 研究的理论基础24-25
  • 4.2.1 品牌理论24
  • 4.2.2 定位理论24
  • 4.2.3 赛事经营管理理论24
  • 4.2.4 市场营销理论24-25
  • 4.3 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价值25-30
  • 4.3.1 “城”“民”文化融合的价值25-26
  • 4.3.2 “古”“今”健身娱乐相结合的价值26-27
  • 4.3.3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惠民价值27-28
  • 4.3.4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价值28-29
  • 4.3.5 民族团结的认同价值29-30
  • 4.4 我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品牌的结构要素30-37
  • 4.4.1 我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品牌识别30-33
  • 4.4.2 我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品牌的组织管理33-34
  • 4.4.3 我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品牌利益相关者34-37
  • 4.5 我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品牌的动力机制37-41
  • 4.5.1 根源动力:文化保护与传承37-39
  • 4.5.2 内生动力:赛事品牌的创建39-40
  • 4.5.3 外在动力:政府与社会大力支持40
  • 4.5.4 持续动力:赛事品牌的组合40-41
  • 4.6 我国民族民间体育品牌赛事培育路径41-51
  • 4.6.1 我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品牌识别42-45
  • 4.6.2 我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品牌营销45-48
  • 4.6.3 我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品牌管理48-51
  • 5 结论51-53
  • 参考文献53-57
  • 致谢57-58
  • 附录58-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桂祝;陈翔宇;;民族民间体育发展之路向研究——以贵州省民族民间体育进课堂现状调查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2 刘敏;刘娟;刘靓韬;;湘西民族民间体育的社会功能与价值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年04期

3 花家涛;;民族民间体育发展向度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4 蒲西安;;康藏地区民族民间体育与旅游互动发展关系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3年04期

5 于长菊;何春晓;张新妍;刘敏;;陕西高校民族民间体育发展促进策略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年12期

6 王俊奇;邱梅珍;;中小学民族民间体育类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J];体育科学研究;2006年04期

7 裴琨;张克峰;;浅析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发展不均衡的社会因素[J];科技信息;2009年28期

8 张克峰;李凯;吴宝光;;从当代竞技体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看我国民族民间体育的前景[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年10期

9 徐红琴;吴泽生;;试论整理开发临沧民族民间体育的必要性[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年02期

10 马永通;;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在山东省高校中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治伟;;少子化背景下中国民族民间体育发展的探讨[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索恩乾;都匀市多举措加强民族民间体育传承和开发[N];黔南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凌美平 实习记者 刘宁;发展具有时代气息的民族民间体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代代;民族民间体育教学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春晓;西安地区普通高校民族民间体育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分析[D];西安体育学院;2013年

3 郭良占;文化生态视域下的山东省民族民间体育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实施[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4 庞振洲;杭州市中学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浩辉;文化生态视域下山东省民族民间体育的保护、继承与发展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6 潘智;湖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民族民间体育课程开设现状与对策研究[D];吉首大学;2012年

7 刘娟;湘西地区民族民间体育在农村全民健身中的运用研究[D];吉首大学;2013年

8 刘红利;我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品牌培育路径的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4年

9 郑玉超;游客视角下潍坊国际风筝会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4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品牌培育路径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27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pinpaiwenhualunwen/3527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d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