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融合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2 17:31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使博物馆的功能从单向传播转向平等对话,进而引发一系列深刻变革.无论是博物馆官网建设,还是社交媒体宣传和专门App研发,都预示着博物馆从传统的收藏、教育、研究和传播机构逐步向交互式娱乐体验中心、大型数据信息集散中心和未来知识共享中心转变.伴随着现代博物馆功能的日益多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备天然的纽带作用,体现出收藏扩大、研究加深、展示多样和社区教育方面的独特价值,推动着其与博物馆的深度融合,主要表现在"差异化"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数字化推广等方面.然而,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仍存在障碍,诸如理念冲突、获取方式冲突、管理重心冲突和展示方式冲突等.对此,鼓励公众自由接触信息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有序竞争是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基本机理,肯定了其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未来,需要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加大移动传播的获取力度,建立知识共享云服务模式和打造三维立体展示方式,"四管"齐下不断推动"互联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1(05)
【文章页数】:13 页
【文章目录】:
一、博物馆的传统功能与定位
(一)教育功能是现代博物馆的核心功能
(二)收藏和保护功能是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基石
二、“互联网+”促进博物馆传统功能的转变
(一)线上博物馆不断发展
1.博物馆官网建设
2.博物馆社交新媒体
3.博物馆智能终端App
(二)线上博物馆衍生的新功能
1.高层次休闲娱乐成为博物馆新功能
2.博物馆信息集散中心的新定位
3.知识共享催生博物馆发展的新起点
三、“互联网+”推动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融合
(一)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然关联
(二)非遗博物馆的价值
(三)互联网技术推动下非遗博物馆的发展
四、非遗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难点
(一)理念存在冲突
(二)获取方式存在冲突
(三)管理重心存在冲突
(四)展示方式存在冲突
五、非遗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基本机理
(一)保证公众对传统知识的接触自由
(二)促进有序竞争的形成
六、“互联网+”背景下加快非遗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路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非遗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理念
(二)加大移动传播的获取力度
(三)建立知识共享云服务模式
(四)利用虚拟技术打造立体三维的展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语境到生境:博物馆的“非遗”保护实践探索[J]. 杜韵红. 文博学刊. 2020(01)
[2]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与数字展示研究[J]. 罗敏.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3]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下的博物馆公众服务创新理念研究[J]. 钟旭.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06)
[4]少数民族博物馆“非遗”展览的问题与对策[J]. 王星星.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01)
[5]论新媒体在博物馆展示传播中的应用[J]. 张依倩. 数字通信世界. 2018(12)
[6]非遗公众活动:强化博物馆非遗传播效应的思考——以南京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个案分析[J]. 朱莉莉. 民族艺术研究. 2018(05)
[7]试析“博物馆+非遗”模式下的文博创意衍生品开发路径[J]. 刘雄. 理论观察. 2018(04)
[8]浅谈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在博物馆的保护与利用——以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为例[J]. 潘彬彬. 档案与建设. 2018(03)
[9]浅析非遗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策略[J]. 杨咏,王子朝.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8(03)
[10]新时期非遗档案的保护与利用——以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为例[J]. 施慧. 档案学研究. 2017(S2)
本文编号:3512148
【文章来源】: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1(05)
【文章页数】:13 页
【文章目录】:
一、博物馆的传统功能与定位
(一)教育功能是现代博物馆的核心功能
(二)收藏和保护功能是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基石
二、“互联网+”促进博物馆传统功能的转变
(一)线上博物馆不断发展
1.博物馆官网建设
2.博物馆社交新媒体
3.博物馆智能终端App
(二)线上博物馆衍生的新功能
1.高层次休闲娱乐成为博物馆新功能
2.博物馆信息集散中心的新定位
3.知识共享催生博物馆发展的新起点
三、“互联网+”推动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融合
(一)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然关联
(二)非遗博物馆的价值
(三)互联网技术推动下非遗博物馆的发展
四、非遗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难点
(一)理念存在冲突
(二)获取方式存在冲突
(三)管理重心存在冲突
(四)展示方式存在冲突
五、非遗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基本机理
(一)保证公众对传统知识的接触自由
(二)促进有序竞争的形成
六、“互联网+”背景下加快非遗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路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非遗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理念
(二)加大移动传播的获取力度
(三)建立知识共享云服务模式
(四)利用虚拟技术打造立体三维的展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语境到生境:博物馆的“非遗”保护实践探索[J]. 杜韵红. 文博学刊. 2020(01)
[2]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与数字展示研究[J]. 罗敏.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3]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下的博物馆公众服务创新理念研究[J]. 钟旭.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06)
[4]少数民族博物馆“非遗”展览的问题与对策[J]. 王星星.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01)
[5]论新媒体在博物馆展示传播中的应用[J]. 张依倩. 数字通信世界. 2018(12)
[6]非遗公众活动:强化博物馆非遗传播效应的思考——以南京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个案分析[J]. 朱莉莉. 民族艺术研究. 2018(05)
[7]试析“博物馆+非遗”模式下的文博创意衍生品开发路径[J]. 刘雄. 理论观察. 2018(04)
[8]浅谈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在博物馆的保护与利用——以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为例[J]. 潘彬彬. 档案与建设. 2018(03)
[9]浅析非遗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策略[J]. 杨咏,王子朝.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8(03)
[10]新时期非遗档案的保护与利用——以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为例[J]. 施慧. 档案学研究. 2017(S2)
本文编号:35121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quguanli/3512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