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社区管理论文 >

玛曲游牧社会生计方式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3 20:55
  玛曲县在历史上是一个传统牧业社区,在地质地形构造和气候条件下形成了优质且广袤的草原,生活在这片区域内的人们通过季节性游牧的方式,利用牲畜移动能力强和食草性特征,将人类无法直接消化的自然资源转化为畜产品来提供生活所需。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严重,游牧民的生活水平无法得到提高。因此政府在牧区陆续开展了“草、畜双承包到户责任制”和“牧民定居工程”等政策措施,这打破了在历史发展中承袭下来的传统游牧生计方式,这不仅对居住方式、生产方式、公共空间、饮食结构、财富积累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更使传统的风俗习惯和道德价值体系发生了巨大变迁。所以,当前游牧民面临着生计方式转型与文化变迁的双重社会问题。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文本研究与实地调研的方式,通过人类学、社会学视角来探究玛曲牧区在当前所面临的文化变迁和生计转型问题。本论文在实地调研中以了解个案的实际情况来把握牧区存在的整体性和普遍性问题,在第一章中主要探究了藏语语境下的游牧文化受众,即“卓巴”的组成结构;第二章中分节探讨了游牧文化在饮食、服饰、劳动资料方面发生的变迁过程;以及在第三章中观察了草场管理制度... 

【文章来源】:青海民族大学青海省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玛曲游牧社会生计方式变迁研究


甘南州行政区划图

行政区划图,玛曲县,行政区划图


青海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达 300 条,县境内的黄河流域全长 433 公里,辐射面极广,沿岸多形成冲击平原。,因此是传统的藏族游牧区。玛曲县的地质地形构造与气候类型,塑造了优质和广袤的草场,全县天然牧场 858667 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 830333 公顷,占草场总面积的 96.7%。培育了许多优良的牲畜品种,如阿万仓牦牛、欧拉羊、河曲马,成为了甘肃省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除此之外,县境内还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自 1991 年开发的金矿是玛曲的重要产业之一,对玛曲县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牧区,藏獒


图 1-3 牧区的夏天,2018 年 8 月摄于曼日玛 图 1-4 牧区的秋天,2018 年 11 月 16日摄于齐哈玛图 1-5 图 1-6 图 1-7图 1-5 为牧区的冬天,2018 年 11 月摄于曼日玛图 1-6 为与藏獒“席地而坐”,2018 年 8 月 23 日摄于齐哈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三江源生态移民的“边缘人”处境[J]. 冯雪红,安宇.  广西民族研究. 2015(04)
[2]中国畜牧业文化遗产的区域划分及其简要特征[J]. 胥刚,任继周,韩建民,汪玺.  中国农史. 2015(02)
[3]应对草场退化:藏区草场管理中的产权主体及其实践——以安多甘南玛曲县宗格尼玛为例[J]. 格藏才让.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4]试探藏文史籍色彩命名中的意义[J]. 绮罗,尕本加.  青藏高原论坛. 2014(01)
[5]论藏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特点[J]. 觉安拉姆,袁溥钰.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6]青藏高原历史地理环境下的藏族服饰[J]. 尚二斌.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2)
[7]放牧,草原生态系统存在的基本方式——兼论放牧的转型[J]. 任继周.  自然资源学报. 2012(08)
[8]论藏族牧民定居化模式及其特点——以甘肃省玛曲县、青海省果洛州为个案[J]. 苏发祥,才贝.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4)
[9]民族服饰的人类学研究文献综述[J]. 周莹.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12(02)
[10]对三江源生态移民文化适应性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 桑才让.  攀登. 2011(06)

博士论文
[1]游牧民生计方式变迁与心理适应研究[D]. 刘生琰.兰州大学 2013
[2]甘南藏族自治州游牧人口定居的机制、模式和效应研究[D]. 王娟娟.兰州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阿尼玛卿周边游牧文化变迁研究[D]. 乐昂.中央民族大学 2015
[2]藏族典型服饰结构研究[D]. 王丽琄.北京服装学院 2013



本文编号:35146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quguanli/35146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7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