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组织管理论文 >

现象学视野中的组织初探

发布时间:2018-11-15 23:16
【摘要】:组织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现象,“在组织中”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在科学主义管理理论盛行的现代,组织自身的存在被遮蔽了,需要通过显现方式亦即现象学方式来解蔽组织的存在。组织虽然被认为是实现集体目标的手段(工具),但这一工具必须被置于人(此在)与实践的整体关系中,在人的实践目的中组织才能真正呈现它的意义。“组织”作为名词是把组织作为一个静态的“对象”来认识,这是组织理论科学之维;“组织”作为动词可以解释为“在组织中”或“使之协作”,这是组织理论的人文之维。从现象学来分析,组织只能在行动中被体验并在反思中被给与,组织的本质就是作为集体的人的实践。组织作为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其行为应当体现真善美的统一。
[Abstract]:Organization i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of human being, and "in organization" is a living state of human being. In the modern era of scientism management theory, the existence of organization itself is obscured, which needs to be solved by means of manifestation, i.e. phenomenology. Although organization is regarded as a means to achieve collective goals, this tool must be placed in the overall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practice, and only in the practical purposes of human beings can the organization truly present its significance. "Organization" as a noun is to recognize the organization as a static "object", which is the dimension of the science of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organization" as a verb can be interpreted as "in the organization" or "to make it cooperate", which is the humanistic dimension of the organization theory. From the phenomenological point of view, the organization can only be experienced in action and given in reflection. The essence of organization is the practice of being a collective human being. Organization as a living state of human, its behavior should reflect the unity of truth, good and beauty.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
【分类号】:C9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汉斯 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卡斯腾·杜特 ,金惠敏;什么是实践哲学——伽达默尔访谈录[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建匀;论美感与道德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 王亚东;邓琳;;政府转型过程中的公务员心理调适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4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5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6 苏勇;中心结合边缘——城市新区居住区规划设计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1期

7 胡玉浪;;劳动报酬谈判权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8 孙显元;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转向[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9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刘力永;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的根本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珏;;现代社会的“道德迷宫”及其伦理出路[A];第16回韩中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阳建国;;文化冲突、世界伦理与协辨理性[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4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6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吴虹;;技术创新的社会政治引领与控制问题研究[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8 田鹏颖;;21世纪:社会技术的世纪——为后“弗兰西斯·培根计划”时代而计划[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秦健;;对克隆技术的异议及传统伦理应有的宽容性[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尹珏林;企业社会责任前置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满玉;沈阳市沈河区初中生命教育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崔淑芳;高清海人学理论探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崔鲮丽;中国古典诗词时间审美感悟的三种境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婷;生物技术发展困境及其人文反思[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胡云平;农村新社区景观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思权;;管理信息化与组织内部文化建构[J];林区教学;2011年07期

2 殷之声;;罗曼·茵格尔顿的音乐美学及情感品格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8期

3 邓华;;开展创新工作,与时俱进推动团建[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年05期

4 郭晓城;;浅议应用科学激励手段打造团队战斗力[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5 杨明喜;;领导者的高效管理策略[J];领导科学;2011年23期

6 姚国会;;中国与“上合”成员经济合作谋共赢[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1年07期

7 杜秋峰;;企业组织中的岗位考核与岗位教育[J];青年记者;2011年18期

8 吕峰;;任人唯亲[J];商学院;2006年05期

9 吕峰;;反生产行为的管理对策[J];人力资源;2011年07期

10 鲁开源;;激励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J];学习月刊;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牟春;解建峰;;分殊世界,共同关切——现象学和马克思主义对话的广阔视野[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2 张廷国;;现象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丁耘;;关于《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中若干译名的讨论[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胡长栓;;超越现实的形上之思——关于哲学的问题的存在论追寻[A];中西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5 张廷国;;重建“自然的形而上学”——试论现象学的自然观[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黄裕生;;康德对感性论的变革——一种存在论阐释的尝试[A];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莫伟民;;利科尔的反思解释学及其与马克思的差异[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周国文;;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青年自组织[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9 付秀彬;;组织,,制度与城市化[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10 周晓璐;彭运石;;现象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含[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倪梁康 中山大学哲学系;空间构造的现象学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 成中英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陈菁霞;对现象学发展过程的新思考[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孙利天;现象学与我们的时代[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子余;时光留下的最为精要东西[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记者 周轶君;3名巴激进组织成员被打死[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6 同济大学欧洲文化研究院院长、哲学系教授 高宣扬;梅洛·庞蒂:“学会重新观看世界”[N];社会科学报;2008年

7 吴兴国;村民和集体组织成员有何区别[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8年

8 美国西北大学访问学者 王平 综合编译;美国后现象学之路及其最新拓展[N];社会科学报;2008年

9 李为学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德里达与现象学:论“死亡”的语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兰友利 陈焰;“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N];美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尧均;隐喻的身体—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燕燕;梅洛—庞蒂具身性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剑涛;我群与他群中的自我与他人[D];复旦大学;2011年

4 栾林;胡塞尔后期发生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徐英瑾;维特根斯坦哲学转型期中的“现象学”之谜[D];复旦大学;2004年

6 黄伟;返回艺术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学;2006年

7 李章印;解构—指引:海德格尔现象学及其神学意蕴[D];山东大学;2009年

8 余慧元;一种“纯粹”的经验如何可能?—胡塞尔现象学经验问题的扩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陈军;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存在论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林丹;王阳明哲学的现象学解读[D];北京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栋梁;哲学诠释学的方法论意义[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陶国山;现象学与罗曼·英伽登美学[D];苏州大学;2005年

3 丁纾寒;现象学视野下的绘画问题[D];浙江大学;2009年

4 黄英;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机理及其现象学的解读[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灯;海德格尔“转向”时期关于神的思考[D];北京大学;2007年

6 向修玉;当代西方现象学—解释学科学哲学论纲[D];厦门大学;2007年

7 韩连庆;论海德格尔对《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解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石碧球;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之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邵艳梅;现象学视野中的技术[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10 杨卉;以身体为主体的现象世界[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346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unyingzuzhiguanlilunwen/23346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c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