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从“消极福利”到“积极福利”——论中国积极型社会福利的价值理念与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18-04-11 06:51

  本文选题:社会福利 + 积极福利 ; 参考:《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01期


【摘要】:基于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制度安排难以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福利需求。受制度格局的制约,加上政府职能不清晰、城乡二元结构差异,中国社会福利制度面临着多重发展困境。中国积极型社会福利倡导用积极的福利理念代替消极的福利理念,坚持以消除社会排斥为目标,以多元分担机制为基础,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人力资源开发为重点的政策取向。中国积极型社会福利的实践路径是树立积极、理性的价值理念;建立政府主导模式下的多元福利供给体系;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福利文化。
[Abstract]:The arrangement of social welfare system based on vulnerable groups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increasing welfare needs of social members.Restricted by the system pattern, the government function is not clear, and the du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different, China's social welfare system is faced with multiple difficulties of development.China's positive social welfare advocates replacing negative welfare with positive welfare, insisting on the policy orientation of eliminating social exclusion, taking pluralistic sharing mechanism as the foundation, market-oriented,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s the focus.The practical path of China's positive social welfare is to set up positive and rational value concept, to establish a pluralistic welfare supply system under the government-led mode, to steadi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to establish a welfare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基金】:中央高校科研基金项目“社会治理与公共政策创新”(批准号2015640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63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长洛;巴西、秘鲁社会福利考察及思考[J];中国民政;2000年07期

2 吕晓莉,李浩;日本社会福利组织及其运行系统[J];民政论坛;2000年06期

3 ;五年后国家不再包办社会福利[J];企业研究;2000年07期

4 尚晓援;“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再认识[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5 田凯;关于社会福利的定义及其与社会保障关系的再探讨[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01期

6 徐青松;我国社会福利立法的难点剖析[J];社会科学;2002年11期

7 石硕;澳大利亚的社会福利[J];党政干部学刊;2002年06期

8 ;魁北克的社会福利金[J];出国与就业;2002年15期

9 郭伟和;中国社会福利政策演变的文化价值基础[J];中国民政;2003年04期

10 刘刚 ,张发良;济宁市出台《济宁市市级社会福利金管理使用暂行法》[J];社会福利;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松华;;浅谈社会福利档案的综合管理[A];齐鲁档案论坛——山东省档案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会刊[C];2009年

2 苏东斌;;走向“有限福利”——兼评香港社会福利中的体制性障碍[A];2002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现代化建设中的体制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陈微;;浙江农村社会福利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A];秩序与进步:中国社会变迁与浙江发展经验——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古金卓;;关于澳大利亚的社会福利和养老政策以及对商洛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思考[A];陕西老年学通讯·2011年第2期(总第86期)[C];2011年

5 周芳华;;宜兴市社会福利中心创新发展服务新模式[A];江苏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选集[C];2010年

6 苏振芳;;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社会福利模式[A];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30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梁祖彬;;社会救助在中国城市的发展:补救性的社会福利[A];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30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祖云;王丹凤;;2011年澳门社会结构与社会福利研究回顾[A];当代港澳研究·第6辑[C];2012年

9 金娈;;我国城乡居民福利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郝彩虹;;民办养老机构发展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贵阳市养老机构的调查与思考[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西南政法大学 张谦;浅谈社会福利立法与社会福利政策的关系[N];中国社会报;2000年

2 罗勇安;我市将建县级社会福利中心[N];闽北日报;2009年

3 记者 李恩惠;市社会福利协会成立[N];本溪日报;2010年

4 记者 林世雄;厦门建成全省最大社会福利中心[N];福建日报;2010年

5 记者 常春晖;省社会福利协会成立[N];黑龙江日报;2010年

6 本报见习记者 张伯晋;骗取社会福利行为:新问题当有新对策[N];检察日报;2011年

7 潘锦棠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社会福利”不能取代“社会保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曹辛;“社会福利国家原则是中国可以考虑的”[N];南方周末;2007年

9 蒋月 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社会福利立法短板亟待补齐[N];中国社会报;2013年

10 记者 李平 见习记者 周亚晖 通讯员 陆丽丽;今年我市社会福利投资将达2亿[N];十堰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包海花;区域社会福利协调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杨勇刚;中国农村社会福利的发展与模式转换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毕天云;社会福利场域的惯习[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万国威;社会福利转型下的福利多元建构:兴文县留守儿童的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5 侯淅珉;基于社会福利的住房保障准入条件、模式与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兰;城镇老人社会福利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借鉴[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2 胡仰乔;香港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福利的研究及对上海的启示[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春健;毛泽东社会福利思想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2年

4 隗伟;我国社会福利理论建设及其推动福利实践发展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5 郝晓猛;“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评价及启示[D];河北大学;2015年

6 陈祈霏;福利三角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问题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7 李纯;养老机构社会化现状、问题及建议[D];复旦大学;2014年

8 陈卓君;大都市社会福利制度与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D];复旦大学;2013年

9 王昕;毛泽东社会福利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10 李燕红;社会福利的多元动态供给及政府角色定位[D];南京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348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17348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2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