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从结构变革到功能再造:政府灾害管理体制变迁的网络分析

发布时间:2018-04-26 01:26

  本文选题:灾害管理 + 体制变迁 ; 参考:《中国行政管理》2016年01期


【摘要】:中国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是后"非典"时代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聚焦中国灾害管理体制变迁,从结构和功能双重维度对中央和地方政府灾害管理体制演变展开分析,通过对政府制度文件的内容分析,采取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勾勒中央与典型省份的灾害管理体制网络形态,并对组织间的结构与功能关系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研究发现:政府灾害管理体制变迁的突出特点是地方政府体制结构创新,结构变革虽部分缓解原有体制在协调与权威困境,仍未摆脱以应急响应功能为主导的体制设计,阻滞了结构变革效应的发挥。在灾害治理语境下,本文基于体制改革协同、灾害治理转型以及政府应急办定位层面,对灾害管理体制结构与功能的顶层设计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Abstract]:The reform of China's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ost-SARS er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hanges of disaster management system in China,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disaster management system of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from the dual dimensions of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nd adopts the method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ntents of government system documents. The network form of disaster management system between central and typical provinces is outlined, and the data of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mong organizations are analyzed and processed. It is found that the prominent feature of the change of the government disaster management system is the innovation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system structure. Although the structural change partly alleviates the coordination and authority dilemma of the original system, it is still not free from the system design, which is dominated by the function of emergency response. Block the effect of 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context of disaster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coordination of system reform, the transformation of disaster management and the orientation of the govern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offi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n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disaster management system.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管理创新与社会体制改革研究”(编号:11&ZD02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期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顶层设计和模式重构”(编号:91224009)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特别委托项目“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与应急管理模式创新研究”(编号:13JDJGJ010)
【分类号】:D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功成;;构建科学、合理的灾害管理及运行机制[J];群言;2008年08期

2 刘海英;;美慈推动社区灾害管理能力提升[J];中国发展简报;2011年02期

3 江风;独具特色的印度灾害管理体制[J];中国减灾;2003年04期

4 杜钢建;;政府责任与灾害管理[J];群言;2003年10期

5 袁艺;日本的灾害管理(之一) 日本灾害管理的法律体系[J];中国减灾;2004年11期

6 洪名勇;;从雪凝灾害谈灾害管理[J];理论与当代;2008年05期

7 曹海林;;农业灾害管理中的政府责任及其战略安排[J];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11期

8 张建;;加强灾害管理能力建设 推进北川灾后“软重建”——北川县“社区主导的灾害管理试点项目”实践综述[J];中国应急管理;2010年04期

9 陈莉;;浅析灾后社区灾害管理的模式——以江油市枫顺乡为例[J];时代金融;2011年09期

10 ;明确妇女儿童在灾害管理中的需求[J];中国减灾;2012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G·P·Jawahar;;印度灾害管理的群众路线[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2 栗斌;刘纪平;;基于3S的灾害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A];中国测绘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京;;中国的灾害管理体系及卫星技术的重要作用[A];2005中国卫星应用大会资料汇编[C];2005年

4 高庆华;;论沿海地区灾害管理系统工程[A];论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全国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5 Jorge A.Grade;;紧急事件与灾害管理协调机构[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6 ;印度:必须推进国家灾害管理政策[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7 Nicdy Gardo;;推进易损社会的发展:人是核心的问题[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8 ;泛美卫生组织报告中的基本战略目标要点——灾害管理中妇女的作用[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9 ;UNDRO/UNDP的灾害管理培训计划(DMTP)[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10 Armando Mauro;;我们都是国民的保护者[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朱健刚 中山大学中国南方公益慈善研究院 赖伟军;灾害管理体系:从政府主导型转向“官民合作”模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李连方;特具创意的灾害管理[N];中国气象报;2005年

3 曾昭俊;企业参与灾害管理尚存政策短板[N];中国企业报;2007年

4 盟宣;民盟中央举办“灾害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第五届年会[N];团结报;2007年

5 记者 曾昭俊;中国企业参与灾害管理面临转型[N];中国企业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张佳;让灾害管理进入公众视野[N];团结报;2008年

7 本报评论员 梅松武;灾害管理要警钟长鸣[N];四川日报;2010年

8 记者 田亚硕;联合国灾害管理与应应天基信息平台北京办公室成立[N];中国社会报;2010年

9 姚遥;地震中的灾害预报与灾害管理[N];南方周末;2008年

10 首席记者 李严;社会力量参与灾害管理[N];昆明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彪;中国灾害管理制度变迁与绩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2 呼唤;新中国灾害管理思想演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3 王倩;我国自然灾害管理体制与灾害信息共享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周学农;突发性灾害之公路交通应急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健;新时期我国政府灾害管理体制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4年

2 张春丰;灾害管理法治研究[D];温州大学;2014年

3 邓娟;旅游地灾害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张军;多元主体参与下民族地区农村社区灾害管理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5 王秀娟;国内外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6 李宇均;贵州省自然灾害状况与防灾减灾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7 柯菡;我国自然灾害管理与救助体系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8 杨震业;新疆自然灾害公共事件管理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9 王桂兰;澳大利亚自然灾害管理和救助体系研究及启示[D];暨南大学;2011年

10 葛学磊;当前我国减灾政策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038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18038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9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