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传播路径研究
[Abstract]:In a large sense, politics can be understood as a discipline about the state. As the only legal community of monopoly power, the role of state identity is obvious. This process of confirming one's own belonging to a country is also a process of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race, nationality, culture and ideology. According to academic understanding, the above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process can be expressed as the construction of ethnic group, culture and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se three "targets" is also a proces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which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to national identity. According to the history of media development,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pre-print media period, printing media period and electronic media period. In the pre-print media period, architecture as an important media was widely used by the ancient Greek city-states to construct the object of their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architectural communication path has been improved. Athens and Pompey are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ypical architectural image and its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significance. During the period of printing media, with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press, pamphlets, newspapers and other printing materials, the emerg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printed materials completely changed the path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so that the modern "nation-state" model largely benefited from the revolutionary changes in the printing media. At the same time,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ymbols, such as gods, holy springs, architecture, the national flag is the symbol path in the printing media period, the ancient and traditional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path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is again highlighted. During the period of electronic medi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optic fire in the media such as broadcasting, film, television, Internet and so on, put forward new challeng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thnic group target, culture target, system target". And the contemporary national identity has a complex impact and role.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0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茂荣;;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学术界;2011年04期
2 朱秀红;张斌;;试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对边疆稳定的意义——以新疆为例[J];民族论坛;2011年22期
3 寇新华;王帆;帕尔哈提;;提升新疆各民族国家认同的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01期
4 张建军;李乐;;论国家认同与爱国主义[J];前沿;2013年07期
5 刘洁;;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读《族群、民族与国家构建》[J];中国投资;2013年06期
6 门洪华;;两个大局视角下的中国国家认同变迁(1982—2012)[J];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09期
7 涂敏霞;王建佶;萧婉玲;谢美玲;;港澳青少年国家认同研究[J];青年探索;2014年02期
8 李强;;通过社会建设推进国家认同[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年05期
9 吉红立;;关于国家认同建构问题的理论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4年14期
10 ;21世纪好书榜[J];书城;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践;;宗教的类型对民族国家认同的影响[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8集)[C];2014年
2 饶印莎;;大学生国家认同对其与奥运卷入的影响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应小萍;陈午晴;王兵;王俊秀;杨宜音;;国家认同和体育观念关系初探[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雷琳;;公民意识与国家认同:西北边疆执政安全理念构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南长森;;西北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市场化运作与国家认同研究[A];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C];2012年
6 刘新利;;试论电视与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A];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C];2012年
7 李宜强;;对区域一体化文化认同的研究:以法国与欧盟为例[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8 韦磐石;赵燕;张翔;;苗族、布依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及其影响因素[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刘永松;Michael H.S.Lam;Beeto W.C.Leung;;国家认同与北京奥运会:大陆,台湾和香港三地学生的回应(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10 张东宁;;国际视角下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与中国社会发展[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左高山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认同的基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刘力达;法国:国家认同大讨论解决了什么问题[N];中国民族报;2010年
3 冯绍雷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 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难以抉择:多重因素影响下的俄罗斯国家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李禹阶 向中银;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中的国家认同观念[N];光明日报;2011年
5 刘力达;法国移民与国家认同部“立与废”的纠结[N];中国民族报;2011年
6 韩震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王立新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美国的国家认同及面临的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韩震;中国梦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N];北京日报;2013年
9 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 王超品 杨荣华;中国梦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N];云南日报;2014年
10 于福坚;一杯鸡尾酒:美国民族与国家认同的构建[N];中国民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颖;文化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2 杨洪新;电视与国家认同建构[D];武汉大学;2013年
3 邢彦辉;电视仪式传播与国家认同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4 李昌;景真村的国家认同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5 孙凯民;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7年
6 刘向东;文化多元语境下的国家认同建构[D];吉林大学;2015年
7 郭艳;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认同[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宁飞;民国时期河北回民的国家认同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梅永杰;公民身份视角下的中国国家认同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3 关晓琼;国家认同视域下边境教育安全现状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孔锦秀;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互动中的边疆治理[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关f ;一个彝族土司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6 汶一凡;建国初期(1949-1957)《人民日报》少数民族报道对国家认同的建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7 梁璐;蒙古族青少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8 黄康;香港媒体的“国家认同”建构[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9 陈育欣;宗教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影响及启示[D];外交学院;2016年
10 田发允;甘肃省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2844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2284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