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鲁科尔沁旗蒙汉通婚现状及其对蒙古族文化的影响研究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literature analysis, questionnaire and in-depth interviews, combined with social statistics, to conduct a careful study of Mongolian and Han intermarriage in Aru Korqin Banner, show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ongolian and Han intermarriage, and the influence of Mongolian and Han intermarriage on Mongolian culture. It mainly includes customs and customs, national education, nation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so as to consider the traditional Mongolian culture inheritance under the popularization of inter-ethnic intermarriage. The introduction part summarize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on interracial intermarriage, the research status of interracial intermarriag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ntroduces its research methods, key points, difficulties and innovations.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author mainly describes the ethnic composition and population change of the survey site. The second chapter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ngolian and Han intermarriage in Aru Korqin Banner from 2011 to 2015.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of first marriage men and women and the ethnic combination of first marriage couples in Aru Korqin Bann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mily age, averag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level of intermarriage and difference of education level between Mongolian and Han intermarriage couples were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rriage migration, city and village mobility and marriage circle between ethnic groups are also studied. Finally, it analyzes the occupational distribution and occupational prestige of Mongolian and Han intermarriage couples.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author expounds the influence of Mongolian intermarriage on Mongolian culture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Mongolian intermarriage, intermarriage children and relatives and friends, which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Mongolian customs and habits. The influence of ethnic identity and Mongolian culture inheritance in ethnic education.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C9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孙国军;郭勇;;赤峰市博物馆巡礼⑥——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简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2 ;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二中[J];中国民族教育;2006年Z1期
3 ;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二中[J];中国民族教育;2007年Z1期
4 郭玉山;希望《辑刊》进一步提高质量,紧密联系实际[J];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01期
5 安达;;牧区社会主义改造中的牧业合作社研究——以阿鲁科尔沁旗乌仁图雅牧业合作社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6 曹永年;阿鲁科尔沁旗出土的永乐七年铜铳跋[J];蒙古学信息;1995年03期
7 布和格日勒图;草原红色接生队──记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医院妇产科[J];中国民族;1999年03期
8 柯雪;地震预报任重道远[J];初中生世界;2003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杨朝;苏德荣;;基于水资源量的阿鲁科尔沁旗紫花苜蓿发展规模探讨[A];第五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C];2013年
2 袁平;徐斌;;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阿鲁科尔沁旗为例[A];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魏二利;;立草为业 建设草原 互利共赢 兴旗富民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优质牧草产业发展情况报告[A];2012第二届中国草业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袁平;徐斌;;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阿鲁科尔沁旗为例[A];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武晓波;肖春生;魏成阶;刘亚岚;;用生产效率模型估算阿鲁科尔沁旗南部草场产草量[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曹刚;;内蒙古2003年2004年2次5.9级地震的反思[A];山西省地震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刊[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萨其拉图 姜淑娟;阿鲁科尔沁旗生态保护与建设并重实现“三效合一”[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2 岱钦邋高雪芹 包玉英;阿鲁科尔沁旗7000农牧民进“黄埔”[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3 记者 范德荣 屈广臣;阿鲁科尔沁旗警民携手共谱和谐曲[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4 记者 徐永升;阿鲁科尔沁旗村务管理让契约说话[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5 记者 郅振璞;阿鲁科尔沁旗健全干部责任制[N];人民日报;2001年
6 安旗;找准位 唱主角 抓创新[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6年
7 驻站记者 李云飞;阿鲁科尔沁旗送科技下乡服务“三农”[N];赤峰日报;2007年
8 宋景军邋朱敏;内蒙古:车祸死者家人诉交警不作为,获赔[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9 记者 张辉;邮政积极自救通信畅通无阻[N];中国邮政报;2003年
10 记者 赵丹 通讯员 李云飞;阿鲁科尔沁旗“三大法宝”护灾民过冬[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查娜;关于阿鲁科尔沁旗的名称及设旗编佐过程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2 滕思翰;基于SPOT-5的阿鲁科尔沁旗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3 斯琴塔娜;阿鲁科尔沁旗地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年
4 赛汗;阿鲁科尔沁旗蒙汉通婚现状及其对蒙古族文化的影响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7年
5 娜仁其其格;阿鲁科尔沁旗蒙语授课中小学蒙古语文使用情况[D];内蒙古大学;2010年
6 萨如拉;阿鲁科尔沁旗阿日本苏木婚礼民俗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青海;阿鲁科尔沁旗口语与科尔沁土语语音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8 哈斯敖其尔;阿鲁科尔沁旗蒙古族教育发展史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9 温都苏;阿鲁科尔沁旗蒙古族宗教意识现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10 斯琴呼;阿鲁科尔沁旗草原畜牧业发展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034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2403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