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退出、呼吁与地方公共事务治理:一个分析性框架的建构

发布时间:2019-06-19 13:1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巨大的成绩,却在公共事务领域遇到诸多治理难题。对此,经济学家常常依托"用脚投票"机制,在地方政府竞争框架下展开解读;而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则依托"用手投票"机制,强调政治社会过程中的各种力量及其作用机制。借助赫希曼的"退出—呼吁"理论,本文构建了一个融合这两种机制的理论模型,以图捕捉其作用的条件。基于该模型,进一步把地方公共事务治理视为一个社会各部门共同参与、联合生产的过程,详细剖析了"用手投票"机制发挥作用的三条机理路径。基于面板数据,本文还以因特网普及率作为"用手投票"能力的代理变量,对呼吁机制在约束地方政府腐败行为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要理解中国改革成绩与问题并存背后的原因,需要同时考虑退出和呼吁机制,相关制度设计应维持两者的平衡。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economic construction, but encountered many governance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public affairs. In this regard, economists often rely on the mechanism of "voting with their feet" to interpret it under the framework of local government competition, while political scientists and sociologists rely on the mechanism of "voting by hand", emphasizing all kinds of forces and their mechanisms in the process of politics and society. With the help of Hershman's "exit-call" theory,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model that combines the two mechanisms in order to capture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y work. Based on this model, the governance of local public affairs is further regarded as the process of joint production by all departments of society, and the three mechanism paths of "voting by hand" mechanism are analyzed in detail.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this paper also takes the Internet penetration rate as the proxy variable of the ability of "voting by hand", and makes a preliminary test on the role of the appeal mechanism in restricting the corruption of local governm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asons behind the coexistence of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in China's reform, both withdrawal and appeal mechanisms need to be considered at the same time, and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two should be maintained in the design of relevant systems.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浙江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Q14G03004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2CJL026)
【分类号】:D6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献忠;谢炜烨;黄玉梅;;权威多元化:现代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新愿景[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年05期

2 温新民,左金风;公共事务治理中的管理问题[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06期

3 王家峰;;公共事务治理与社团主义模式[J];行政论坛;2007年03期

4 陈娟;;复合治理:城市公共事务治理的路径创新——以杭州“社会复合主体”实践为视角[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5 王春福;;思维方式的演进与公共事务治理方式的变革[J];理论探讨;2011年03期

6 梁横江;;论公共事务治理的二元对立特征及其缺陷[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汪锦军;;农村公共事务治理:寻求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平衡[J];行政论坛;2009年01期

8 谭英俊;;公共事务合作治理模式:反思与探索[J];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9 吴文勤;;公共性:现代公共事务治理的价值回归[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闫小沛;李双双;;我国农村公共事务治理的研究路径[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冯芸;;公共事务治理的多元化及对我国政府治理的影响[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没有万能解药”——公共事务治理之道[A];共识(2010秋刊04)[C];2010年

3 董石桃;;村级公共事务治理的基本路径与趋向——基于L市唐家村的调查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建义;;自主供给:公共事务治理的底层政治生态[A];第四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陈朋;协商民主能解决哪些问题[N];学习时报;2013年

2 李静;激发共同治理的活力[N];新疆日报(汉);2014年

3 罗公利 牟宗荣 张立海;非营利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N];光明日报;2006年

4 沈鹏;探索更加有效的县域公共治理途径[N];人民日报;2011年

5 兴县县委党校 白雪梅;浅谈我国公共管理发展方向[N];山西党校报;2010年

6 武汉大学 程垒 盖鹏;加强公共信用的公众治理[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余翠娥;公共事务的合作共治[D];云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文峰;公共事务治理: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化[D];四川大学;2005年

2 黄玉梅;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的权威主体多元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3 孙一茗;公民社会视阈下中国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4 李康;跨区域公共事务治理中地方利益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5 申丽珍;我国城市社区公共事务治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6 靳洪波;区域公共事务治理中政府合作制度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姚丹云;民族村公共事务治理过程中农民行为逻辑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8 刘明美;多中心治理视域下大连市公共事务治理对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9 张鑫;我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务治理中的合作模式构建[D];延安大学;2015年

10 陶荣兄;治理视野下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023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25023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4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