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伊犁维汉民族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世纪以来伊犁维汉民族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伊犁是个多民族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对伊犁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做出贡献。民族关系影响到经济发展,政局稳定、社会和谐、领土完整和边防巩固。没有民族关系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讲改革发展稳定只能是一句空话。伊犁维汉民族关系问题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笔者认为,新世纪以来伊犁维汉民族关整体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新世纪以来伊犁维汉民族关系的原因主要是经济、政治、文化、人才等方面。因此,论文试图为促进和改善伊犁维汉民族关系给出一些建议。本文除引言和结论外,共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论述了民族关系研究相关理论概述及其作用。民族关系是在人们的交往中,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涉及民族这个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的特殊社会关系。第二部分分析了伊犁维汉民族关系现状。伊犁维汉的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各不相同,长期在同一地区生产、生活、交往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误解和矛盾。但党和政府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为根本原则的民族政策的指导,相关部门的和谐民族关系的宣传倡导下,维汉民族的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包容使民族关系出面融洽的局面。第三部分论述了新世纪以来影响伊犁维汉民族关系的因素。伊犁维汉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正是在维汉交流与互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经济、政治、文化、人才的作用而展开的。第四部分提出了促进和改善伊犁维汉民族关系的途径。改善伊犁维汉民族关系靠我们要加快经济发展、完善党的民族政策并加强宣传、正确看待民族文化差异、创新人才发展规划。这样才能够使伊犁维汉各族群众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及更加繁荣发展。
【关键词】:新世纪 伊犁 维吾尔族 汉族 民族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9
- 1 引言9-16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9-11
- 1.1.1 选题背景9-10
- 1.1.2 选题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1-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13-14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14-15
- 1.3.1 研究思路14
- 1.3.2 研究方法14-15
-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15-16
- 1.4.1 研究重点15
- 1.4.2 研究难点15
- 1.4.3 研究的创新点15-16
- 2 民族关系相关理论概述16-22
- 2.1 民族关系及其内容16-18
- 2.1.1 民族关系16
- 2.1.2 新世纪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16-17
- 2.1.3 民族关系的性质17
- 2.1.4 民族关系的特点17-18
- 2.2 和谐民族关系对社会的作用18-20
- 2.2.1 和谐民族关系有利于社会稳定18
- 2.2.2 和谐民族关系有利于国家统一18-19
- 2.2.3 和谐民族关系有利于民族的发展19-20
- 2.3 新中国成立后伊犁维汉民族关系的演变20-22
- 2.3.1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的伊犁维汉民族关系20-21
- 2.3.2 改革开放到新世纪的伊犁维汉民族关系21
- 2.3.3 新世纪之后伊犁维汉民族关系的现状21-22
- 3 新世纪以来伊犁维汉民族关系现状22-37
- 3.1 伊犁的民族状况22-25
- 3.1.1 伊犁地理历史概况22-24
- 3.1.2 人口状况和民族分布特点24-25
- 3.2 伊犁维汉民族关系现状调查25-37
- 3.2.1 伊犁维汉民族关系取得的成绩27-31
- 3.2.2 伊犁维汉民族关系存在的问题31-34
- 3.2.3 新世纪以来伊犁维汉民族关系的变化34-37
- 4 新世纪以来影响伊犁维汉民族关系的因素37-47
- 4.1 经济因素38-41
- 4.1.1 发展差距问题39-40
- 4.1.2 开发资源带来的冲突40-41
- 4.2 政治因素41-44
- 4.2.1 民族宣传政策工作不够完善41-42
- 4.2.2 民族工作不到位42-43
- 4.2.3 小部分群众缺少对“三股势力”本质的认识43-44
- 4.3 文化因素44-45
- 4.3.1 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不全面44
- 4.3.2 风俗习惯的影响44-45
- 4.4 人才因素45-47
- 4.4.1 民族干部队伍建设薄弱46
- 4.4.2 缺乏高素质民族人才46-47
- 5 促进和改善伊犁维汉民族关系的途径47-54
- 5.1 努力加快经济发展47-48
- 5.1.1 大力发展经济,,缩小维汉民族之间的经济差距47-48
- 5.1.2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促进快速发展48
- 5.2 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并加强宣传48-50
- 5.2.1 进一步宣传民族团结教育48-49
- 5.2.2 采取措施形成相互尊重风俗习惯的局面49
- 5.2.3 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宣传教育49-50
- 5.3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50-52
- 5.3.1 掌握维汉民族文化差异,营造宽容的文化环境51-52
- 5.3.2 积极推进民族社区文化工作的开展52
- 5.4 创新人才发展规划52-54
- 5.4.1 大力培育民族人才,建立高素质的干部队伍53
- 5.4.2 提高人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53-54
- 结论54-55
- 附录55-59
- 附件59-60
- 参考文献60-63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63-64
- 后记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乌力吉;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J];前沿;2000年09期
2 鲁渝生;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研究[J];满族研究;2001年02期
3 马颖章,郑继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民族关系的新特点及对策[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4 杨建新;关于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中的几个问题[J];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01期
5 周平;关注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关系变动[J];今日民族;2002年10期
6 李忠斌;论城市民族关系的特点、结构与功能[J];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02期
7 张之佐;从传统的中国西北民族关系看西北地区的现代化[J];青海民族研究;2003年01期
8 马志敏;以科学发展观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张海楼,张科;以法律为准绳 调整好民族关系[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0 卢守亭,南文渊,李守宏;浅谈辽宁省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J];满族研究;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佳生;;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徐黎丽;陈建军;;论风俗习惯与民族关系的互动影响[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徐黎丽;;接触与非接触——影响民族关系的变量分析[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4 赵健君;;论中国民族关系基础理论发展创新[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3集)[C];2008年
5 杨嘉铭;;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民族关系与政治稳定调查研究[A];“西藏和其他藏区现代化道路选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杨圣敏;;历史上民族关系中的几个问题[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7 高芳;董西彩;李媛;陈怀川;;乌鲁木齐市民族关系现状调查与研究[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高芳;董西彩;李媛;陈怀川;;乌鲁木齐市民族关系现状调查与研究[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9 白振声;;论文化与民族关系[A];民族学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民族学学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10 郑洪芳;王宏晓;;论现代城市中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构建[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 马强;宗教宽容方能保证民族关系和谐[N];中国民族报;2013年
2 明浩;民族关系中值得关注的“过滤”现象[N];中国民族报;2013年
3 记者 吴艳;国内外学者研讨世界民族关系与发展趋势[N];中国民族报;2013年
4 何龙群;民族关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浅议(上)[N];中国民族报;2013年
5 何龙群;民族关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浅议(下)[N];中国民族报;2013年
6 付广华;壮汉民族关系研究的新收获[N];中国民族报;2014年
7 段煜炜;认真做好新时期城市民族关系协调工作[N];承德日报;2005年
8 周竞红;科学发展观更利于巩固良好的民族关系[N];中国民族报;2004年
9 周竞红;科学的发展观有利于巩固和发展良好的民族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10 课题组;云南民族关系史研究[N];云南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艳玲;当前新疆北疆基层民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宋鑫华;民族关系协调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蒋立松;中国西南地区民族关系基础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 路宪民;社会文化变迁中的西部民族关系[D];兰州大学;2008年
5 周竞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关系史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刘智文;东疆民族关系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瑶瑶;青海海西州汉族移民文化变迁及民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李洁;变迁、互动与交融[D];兰州大学;2009年
9 郑炜;北宋民族关系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冯霞;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汉族移民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晔;论城市化进程中喀什市的民族关系[D];新疆大学;2008年
2 郎雪霞;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关系现状及发展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3 杨东兴;新时期民族地区藏汉民族关系的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4 刘莉;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炀;花为媒:柳城畲族镇畲汉民族关系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6 格根塔娜;改革开放以来蒙汉民族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7 袁小飞;影响北京市民族关系的因素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李建国;甘南地区民族关系与社会稳定互动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敏俊卿;甘南地区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0 阿依努尔;新疆维、哈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新世纪以来伊犁维汉民族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14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41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