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流动摊贩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13 17:36
近年来,流动摊贩的管理问题因摊贩与城管的矛盾暴力升级而备受关注。流动摊贩的无证经营给城市带来了环境、交通、食品安全、质量管理等多方面负面影响,规范流动摊贩管理势在必行。但流动摊贩群体身份特殊,大部分为社会就业弱势群体、低收入人群和外来务工人员,管理不当将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城市流动摊贩考验着执政者的管理智慧。本文以义乌市流动摊贩管理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案例研究等方法,分析义乌市流动摊贩管理存在的问题,对其直接原因和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城市流动摊贩管理经验,系统性地提出义乌市流动摊贩治理对策。研究表明,城市流动摊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是“半城镇化”背景下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的必然结果,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实现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有效途径,是对低层次消费群体公共服务缺失的有效补充。然而,当前义乌市政府忽视了流动摊摊贩存在的合理性与重要性,对待流动摊贩的方式以“堵”为主,“创建式”执法盲目追求数量,流动摊贩治理效果有限,城管与流动摊贩矛盾升级,群众对城管工作满意度低。这些问题表面上缘于流动经营的门槛低、易重操的特点,缘于流动摊贩群...
【文章页数】:10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流动摊贩
2.1.2 城管与综合行政执法
2.1.3 城市化
2.2 理论基础简介
2.2.1 善治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2.4 非零和博弈理论
2.3 流动摊贩合理性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2.3.1 国外对于流动摊贩合理性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2.3.2 国内对流动摊贩合理性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第三章 义乌市流动摊贩及管理现状调研分析
3.1 义乌市城市及综合行政执法局概况
3.2 义乌市流动摊贩管理现状调研设计与实施
3.2.1 调研设计
3.2.2 调研组织与实施
3.3 义乌市流动摊贩调研的统计分析结果
3.3.1 义乌市流动摊贩的基本情况
3.3.2 义乌市流动摊贩经营情况
3.3.3 义乌市流动摊贩管理现状基本情况
3.4 义乌市市民调研的统计分析结果
3.4.1 受访市民基本情况
3.4.2 市民对流动摊贩的态度调查
3.4.3 市民对流动摊贩治理的态度调查
3.5 义乌市城管调研的统计分析结果
3.5.1 受访城管概况
3.5.2 城管对流动摊贩的态度调查
3.5.3 城管对流动摊贩管理现状的态度调查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义乌市流动摊贩治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义乌市流动摊贩治理现状及问题
4.1.1 义乌市流动摊贩治理现状
4.1.2 义乌市流动摊贩治理存在的问题
4.2 流动摊贩治理问题表面原因分析
4.2.1 流动经营投入少、门槛低、易重操
4.2.2 流动摊贩收入低、求生欲强、法制观念淡薄
4.2.3 流动摊贩与城管的利益之争
4.2.4 城管“创建式”执法追求数量,忽视真实需求失“民心”
4.3 流动摊贩治理问题深层原因分析
4.3.1 社会根源:“半城镇化”与政府公共服务缺位
4.3.2 思想根源:城市建设管理目标、理念存在严重偏差
4.3.3 制度根源: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存在问题
4.3.4 法律根源:流动摊贩管理问题根治缺少法律支撑
第五章 国内外流动摊贩治理经验与启示
5.1 国外流动摊贩治理的相关经验
5.1.1 美国: 允许经营+科学规划+规范管理
5.1.2 韩国:尊重摊贩+摊贩组织+分区管理
5.1.3 印度:逐步完善的法律体系+强大的社会组织
5.2 国内流动摊贩治理的相关成功经验
5.2.1 北京市:以人为本+集贸市场建设+多元治理
5.2.2 台北市:特设机构管理+人性化准入+第三产业融入
5.2.3 杭州、宁波等市:合理规划+科学管理+摊贩自治
5.3 国内外流动摊贩治理经验的启示
5.3.1 给予摊贩群体和摊贩经济足够重视
5.3.2 尽快完善流动摊贩相关法律
5.3.3 着力发挥摊贩群体自治主动性
5.3.4 注重分区管理的科学性
5.3.5 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
第六章 义乌市流动摊贩治理对策与建议
6.1 重视社会根源,加强政府公共服务与民生保障
6.1.1 正视流动摊贩存在的社会必然性
6.1.2 深化“城镇化”建设,强化政府公共服务
6.1.3 加强民生保障,开辟弱势群体绿色通道
6.2 理清思想痼疾,更新城市建设管理目标与理念
6.2.1 以民生为本,修正城市建设目标偏差
6.2.2 从实际出发,重设“接地气”城市管理目标
6.2.3 围绕“善治”,更新城市治理理念
6.3 修复体制缺陷,充分释放制度力量
6.3.1 统筹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强化人员要素保障
6.3.2 完善“联合执法”制度,发挥实效“四个平台”实效
6.3.3 制定科学的执法考核体系
6.4 建立法律屏障,为流动摊贩创新管理提供法制保障
6.4.1 完善立法,提供法律保障
6.4.2 明确城管执法的法律地位和标准
6.5 实施流动摊贩分类、分区、分时段精细化管理
6.5.1 实施产品分类管理
6.5.2 实施分区域、分时段管理
6.6 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的流动摊贩多元共治模式
6.6.1 权利下放,以社区为治理单元
6.6.2 政府做好角色转变
6.6.3 社区以摊贩登记管理制度为基础展开管理
6.6.4 引导成立摊贩行业协会,发挥摊贩自治优势
6.6.5 建立政府、社区、摊贩三方互动协商机制
6.6.6 加强与中介组织、社会组织和企业力量合作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742009
【文章页数】:10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流动摊贩
2.1.2 城管与综合行政执法
2.1.3 城市化
2.2 理论基础简介
2.2.1 善治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2.4 非零和博弈理论
2.3 流动摊贩合理性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2.3.1 国外对于流动摊贩合理性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2.3.2 国内对流动摊贩合理性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第三章 义乌市流动摊贩及管理现状调研分析
3.1 义乌市城市及综合行政执法局概况
3.2 义乌市流动摊贩管理现状调研设计与实施
3.2.1 调研设计
3.2.2 调研组织与实施
3.3 义乌市流动摊贩调研的统计分析结果
3.3.1 义乌市流动摊贩的基本情况
3.3.2 义乌市流动摊贩经营情况
3.3.3 义乌市流动摊贩管理现状基本情况
3.4 义乌市市民调研的统计分析结果
3.4.1 受访市民基本情况
3.4.2 市民对流动摊贩的态度调查
3.4.3 市民对流动摊贩治理的态度调查
3.5 义乌市城管调研的统计分析结果
3.5.1 受访城管概况
3.5.2 城管对流动摊贩的态度调查
3.5.3 城管对流动摊贩管理现状的态度调查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义乌市流动摊贩治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义乌市流动摊贩治理现状及问题
4.1.1 义乌市流动摊贩治理现状
4.1.2 义乌市流动摊贩治理存在的问题
4.2 流动摊贩治理问题表面原因分析
4.2.1 流动经营投入少、门槛低、易重操
4.2.2 流动摊贩收入低、求生欲强、法制观念淡薄
4.2.3 流动摊贩与城管的利益之争
4.2.4 城管“创建式”执法追求数量,忽视真实需求失“民心”
4.3 流动摊贩治理问题深层原因分析
4.3.1 社会根源:“半城镇化”与政府公共服务缺位
4.3.2 思想根源:城市建设管理目标、理念存在严重偏差
4.3.3 制度根源: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存在问题
4.3.4 法律根源:流动摊贩管理问题根治缺少法律支撑
第五章 国内外流动摊贩治理经验与启示
5.1 国外流动摊贩治理的相关经验
5.1.1 美国: 允许经营+科学规划+规范管理
5.1.2 韩国:尊重摊贩+摊贩组织+分区管理
5.1.3 印度:逐步完善的法律体系+强大的社会组织
5.2 国内流动摊贩治理的相关成功经验
5.2.1 北京市:以人为本+集贸市场建设+多元治理
5.2.2 台北市:特设机构管理+人性化准入+第三产业融入
5.2.3 杭州、宁波等市:合理规划+科学管理+摊贩自治
5.3 国内外流动摊贩治理经验的启示
5.3.1 给予摊贩群体和摊贩经济足够重视
5.3.2 尽快完善流动摊贩相关法律
5.3.3 着力发挥摊贩群体自治主动性
5.3.4 注重分区管理的科学性
5.3.5 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
第六章 义乌市流动摊贩治理对策与建议
6.1 重视社会根源,加强政府公共服务与民生保障
6.1.1 正视流动摊贩存在的社会必然性
6.1.2 深化“城镇化”建设,强化政府公共服务
6.1.3 加强民生保障,开辟弱势群体绿色通道
6.2 理清思想痼疾,更新城市建设管理目标与理念
6.2.1 以民生为本,修正城市建设目标偏差
6.2.2 从实际出发,重设“接地气”城市管理目标
6.2.3 围绕“善治”,更新城市治理理念
6.3 修复体制缺陷,充分释放制度力量
6.3.1 统筹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强化人员要素保障
6.3.2 完善“联合执法”制度,发挥实效“四个平台”实效
6.3.3 制定科学的执法考核体系
6.4 建立法律屏障,为流动摊贩创新管理提供法制保障
6.4.1 完善立法,提供法律保障
6.4.2 明确城管执法的法律地位和标准
6.5 实施流动摊贩分类、分区、分时段精细化管理
6.5.1 实施产品分类管理
6.5.2 实施分区域、分时段管理
6.6 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的流动摊贩多元共治模式
6.6.1 权利下放,以社区为治理单元
6.6.2 政府做好角色转变
6.6.3 社区以摊贩登记管理制度为基础展开管理
6.6.4 引导成立摊贩行业协会,发挥摊贩自治优势
6.6.5 建立政府、社区、摊贩三方互动协商机制
6.6.6 加强与中介组织、社会组织和企业力量合作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7420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742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