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与固定收益平台市场质量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4 12:44
【摘要】: 我国的债券市场中市场分割现象较为严重,且呈现银行间市场为主,交易所市场被边缘化的局面,基于此背景上交所推出了固定收益证券电子平台。该平台引入了做市商制度,形成了两层次的市场结构,对不同债券品种采用不品的结算方式,在交易机制、市场结构及结算机制方面均实现了新的突破,对债券市场的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平台与银行间债券市场在市场结构方面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为了考察这两个市场的运行状况,本文对这两个市场的市场质量进行一个比较。看下固定收益平台在这方面有没有比较突出的地方,是否会成为未来我国债券交易的一个重要场所。 本文是在市场微观结构的理论背景下进行分析的,首先对我国债券市场的微观结构演变历程进行一个梳理,让我们对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然后从市场参与者、交易产品、交易规模、结算托管和交易机制等角度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固定收益平台的微观结构进行描述,使我们对这两个市场在微观结构方面的差异有所了解。文中重点比较了当前债券市场微观结构下这两个市场的市场质量表现状况,依据市场质量的评价标准,分别从流动性、波动性、有效性三个角度来衡量,由于这两个市场都引入做市商制度,而这一制度设计与市场质量关系密切,考察做市商与市场有效性显得更有现实意义,因而在有效性方面,文中重点考察了做市商报价对债券价格的引导作用。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从总体上来看,固定收益平台的流动性要好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平台的一级交易商机制更加完善,有利于提高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从波动性的计量结果看,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国债现货交易不如固定收益平台活跃,固定收益平台的功能与效率要更强一些。从两个市场的做市商制度与市场有效性的状况来看,做市商报价对债券价格的引导作用都比较明显,固定收益平台做市商的效率相对来说比较高。 总的来说,固定收益平台的市场质量要好于银行间债券市场,这与它的两层次市场结构有关,显示出固定收益平台交易机制方面的创新是成功的。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债券市场发展仍然滞后,市场质量的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的结论提出一些提高我国债券市场质量的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832.51;F224
【图文】:

银行间债券市场,数量变化,成员,入市


银行间债券市场建立之初的参与者只有16家商业银行。此后,主管部门步放开市场准入限制,市场成员的类型和数量不断增加。1998年中国人民银批准外资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加入银行间债券市场;1999年相继批准了农信用联社(283家)、部分投资基金(20只)和证券公司(7家)入市交易;2000年,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核准入市;2001年中小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债券代理务入市;2002年4月投资者入市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2002年10月企业等非融机构法人通过债券结算代理业务入市。非市场成员机构、非金融机构通过结代理业务进入了银行间债券市场,改变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构成,使一个一的、包含各类型机构投资者的场外债券市场框架基本形成。到2009年底,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开户的结算成员单位己达9247户,市场成员己涵盖商业银行总行及其授权分行、保险公司、证券投资基金、证券司、农村信用联社以及外资银行、外资保险公司等众多类型的金融机构。

公司债,固定收益,数量变化趋势,平台


三、交易规模在固定平台上托管的债券数量在经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后呈现出平稳发展的趋势,从图2一3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固定平台上市交易的债券品种和数量还比较少,这主要是由于该平台成立时间还不长,国债由于其固有的发行频率使得国债的增速比较缓慢,而公司债由于其发行要求较高,采取审批制而不是注册制,整个发行周期较长,公司债上市数量有限。图2一3固定收益平台每月交易的国债和公司债的数量变化趋势注: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公司债券融资本应是一种最市场化的融资方式,在目前要改变企业主要以从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局面,就必须大力发展债券融资。固定平台在交易所拥有较强的资源整合优势,上交所作为主要发行场所,拥有丰富的证券发行、交易清算

固定收益,成交量,债券,平台


交易商报价/询价图2一5固定收益平台两层次市场结构一级交易商在固定平台交易中充当做市商的角色,在交易期间,对选定做市的特定固定收益证券进行连续双边报价,每交易日双边报价中断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0分钟。国债双边报价价差不大于10个基点,单笔报价数量不得低于5000手(1手为1000元面值);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分离债双边报价价差不大于20个基点,单笔报价数量不得低于1000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财政部关于2001年记账式(八期)国债发行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文告;2001年13期

2 燕艳,蔡金秀,易平;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做市商制度研究[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林榕辉;周艳;;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问题探析[J];南方金融;2006年05期

4 徐承远;程春曙;;我国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宜引入双评级制度[J];时代金融;2008年06期

5 赵亚奇;朱继涛;;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市场发展研究[J];现代商业;2009年30期

6 董德志;;短期利率或可企稳 宏观经济数据指引中长期利率走势——3月份银行间债券市场回顾与后期展望[J];国际金融;2007年04期

7 ;进一步培育发展债券市场[J];农业发展与金融;1998年03期

8 敬湖;券商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功效及政策建议[J];上海金融;1999年10期

9 ;财经要闻[J];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2年08期

10 张凤喜;巧借银行理财[J];经营与管理;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舒畅;崔学刚;;雷曼风险管理为何失效[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9年学术会议(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金融系课题组;胡云祥;;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性质与风险分析[A];银行与投资——中国投资学会2005—2006年度获奖科研课题选编[C];2005年

3 赵鹰;;论保险资金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地位、特点和作用——兼论促进我国保险机构投资者发展的对策建议[A];2004年上海市保险学会年会论文集——暨上海市保险学会成立20周年和《上海保险》创刊20周年纪念[C];2004年

4 戴跃强;侯合银;陆永平;;组合投资情形下的可转换债券对创业投资家的激励作用[A];和谐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许文彬;姚立涛;;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探析[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应益荣;伍志文;;基于Hermite插值的利率期限结构的收益曲线拟合[A];第四届中国智能计算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赵旭;;基于提前偿付风险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产品定价探讨[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贾强;杨华;徐靖波;;后危机时代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的策略研究[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9 朱晓颖;林非园;张新武;刘凤祥;;第十五章 开放式基金运作对策[A];新世纪社会经济变革与理性思考——WTO游戏规则对行为导向价值观念的渗透与影响[C];2002年

10 徐洪才;;2010年中国货币政策分析与2011年展望[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济南市商业银行 崔香;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商业银行有何影响[N];金融时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龚元园 通讯员陈为未;谋时而动 顺势而为[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9年

3 潍坊农信 刘大发;市场买盘需求不足[N];中国证券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张婧;7月份流动性总体充足[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5 记者 周静雅;首家外资行境内发债 获超两倍认购[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6 记者 田丽;央行发布通知 境外机构可试点投资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7 李彬;建行获准发行不超过400亿元次级债[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8 记者 郭茹;人民币回流渠道再拓宽[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9 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 曹海珍;进一步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思考[N];金融时报;2000年

10 杨强 陈德如;银行间债券市场未来发展之展望[N];金融时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鸿涛;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2 焦志常;固定收益证券组合投资与风险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时文朝;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透明度对流动性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4 白静;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5 刘晓曙;中国市场收益率曲线构建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6 董乐;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及异常交易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7 于建忠;中国债券市场定价过程中的主体行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8 袁绍锋;银行间债券市场效率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9 李畅;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定价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10 李正红;中国债券投资的利率风险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树开;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与固定收益平台市场质量比较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2 胡林;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吴娅媛;关于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问题的思考[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4 杨宁;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董X;做市商制度对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影响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6 拓月梅;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收益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7 江小震;保险机构固定收益投资的风险及对策[D];复旦大学;2010年

8 由菁;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9 范乔希;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10 潘辛育;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做市商的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024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8024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5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