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可转换债券的发行公告效果与财务特性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7 20:35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金融产品的日新月异,筹资渠道也日益走向多元化。但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特殊制度背景,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相比,我国股市出现了严重的市场扭曲。为此我国的证监部门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提高增发、配股的门槛,如今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选择以可转换债券作为公司筹措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可转换债券公告发行是否会如同增发、配股一样,在信号效应作用下对股票市场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对可转换债券的公告发行效果进行一些初步探讨,希望可以为上市公司在公告发行可转换债券预案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证据。 为了了解可转换债券的发行公告所蕴含的信息内容,本文以其对股东财富的影响作为研究出发点,采取实证研究方法,以国内公告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考察了2001年至2004年间的30个事件样本的公告发行效果,另外为了进一步了解影响可转换债券公告发行效果的因素,我们还选取了发行前一年的相关财务比率作为研究变数,按其大、小分组后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定量的统计分析和假设检验,最后对上市公司、投资者等提出若干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果发现:可转换债券的发行公告在事件日当天对股价有负的异常报酬产生,但并不具明显的情报效果:在公告事件日前后41天期间,出现了5天显著为正的异常报酬,却无任何负的显著异常报酬出现,说明投资人对可转换债券的公告发行还是持正面看法的;拉长事件窗口发现累计异常报酬表现大多为正,且达显著水平。另外,进一步将样本按财务特性分类,我们可明显看出公告效果会因公司的财务比率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负债比率较高、每股盈余较大、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较快、公司规模较大的公司,其可转换债券的发行公告效果较好。
【学位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F832.5
【部分图文】:

可转换债券,全球,金融性,转换债券


转换债券市场相对较小,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风暴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2001年全球可转换债券发行额高达1433亿美元,2002年为731亿美元(如图2.1)。2003年,全球可转换债券市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全球可转换债券融资己占到所有股权融资的25%。从美国可转换债券市场近年来容量变化来看,03年美国可转换债券市场融资规模为894亿美元。目前全球可转换债券市场的资本规模已超过5《X洲〕亿美元,而每年新发行的可转换债券规模平均超过了1《XH)亿美元。综合而言,可转换债券不再是一种边缘或者奇异的金融产品,而是进入了资本市场的主流,发行可转换债券已成为企业重要的筹资方式之一【48]。全球2001年可转换债券发行地区分布图包括金融及非金融性机构的发行,但不包括主权国家发行的债券资料来源:仆omasonF证anacti:sr胡dardnadPoor,5olob习r议edInocmeReseancrI391图2.1全球2001一2002年可转换债券发行地区分布图2.1.1.2国际可转换债券的收益表现70年代以来

收益与风险,债券市场,市场,普通债券


险水平却仅为股票的一半,其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水平要远远好于股票。其结论与美国市场基本相同:可转换债券市场的收益高于股票市场,远高于普通债券市场;而风险低于股票市场,高于普通债券市场(图.22为欧洲股票市场、可转换证券市场和普通债券市场的收益和风险比较)。图.22欧洲股票市场、可转换证券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收益与风险比较资料来源:转引自杨云,可转债市场发展历程及展望l翔,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本文略作修改,2004/8

可转换债券,情况,发行规模,转债


但整个可转换债券市场的表现还是差强人意,共发行了12只可转换债券,发行数量较2003年略有减缓,但发行规模同比增长了巧.17%,达到了20.903亿元(见图.23)。另外由于招行的超大发行规模以及单笔转债规模的普遍上升,转债融资总额还创纪录地突破。图.23我国近几年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情况2.1.2.2国内可转换债券的收益表现尽管国内可转换债券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但最近几年可转换债券的表现也充分显示了其在熊市中较强的抗跌性①和在牛市中获取良好回报的独特优势。可转换债券兼具债券与股票的双重特性,因此它在分享股市上涨的收益的同时,又能利用其债性锁定下跌的风险,可转换债券的这种特性使得可转债市场在2004年的表现一枝独秀148】。在2004年年初以来,上证指数大幅下跌12.9%的情况下,天相转债指数仍有.574%的涨幅,其抗跌优势较为明显,这一特点同样也可在2001、2002年中得到体现;而在2003年股市处于局部牛市的情况下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树青;可转换债券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理论和实践分析[J];商业研究;2001年03期

2 黄训江;侯光明;;基于CAIV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管理理论研究[J];商业研究;2006年02期

3 李爱香;B-S期权定价模型在可转换债券定价中的应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冯玥;;可转换债券二叉树定价实例:民生转债[J];财经界(学术版);2009年11期

5 邹兵;;我国可转债市场发展概述[J];财会通讯;2011年32期

6 郑秀杰 ,王相君 ,董丽英;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发展的理性思考[J];财会月刊;2005年14期

7 刘娥平,彭浩然;中国可转换公司债券转换条件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年05期

8 刘子惠;孟维;刘斌;;BOT:一种基础设施民间融资的创新模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9 牛婷;赵守国;;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6期

10 王竹芳;潘德惠;;可转换债券的最优发行策略设计[J];东北大学学报;2005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婷;转型时期我国地方政府投资与融资行为的经济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姜敬波;风险分担视角下城市轨道交通BT项目的回购定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陈景岭;我国区际产业转移中经济风险生成与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2年

4 冯玥;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博弈均衡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江铭强;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董利民;土地整理融资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7 危慧惠;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定价及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张信东;期权债券财务研究[D];天津财经学院;2004年

9 王一平;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后绩效变化趋势及成因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10 李强;中小家族企业融资结构:一个企业家的视角[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艳;山东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邓晓峰;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问题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吴立立;BOT项目融资模式特许经营期的风险控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李理;银联新型建材60万吨散装水泥生产线项目融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曹海东;济南市西客站片区项目融资规划[D];山东大学;2010年

6 贾小侃;ABS融资方式在高速铁路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刘晓楠;基于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企业融资风险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8 张宇晴;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融资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树升;我国上市军工企业股权融资偏好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张莉;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融资顺序及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878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8878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e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