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从融合到分途:“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之关系考论

发布时间:2017-12-26 17:39

  本文关键词:从融合到分途:“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之关系考论 出处:《文学评论》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文学之文 应用之文 融合 分途


【摘要】:五四文学革命时期,陈独秀、刘半农等新文学作家提倡"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分途,其实是为文学革命张目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不但带有二元对立的局限,而且难免陷入既偏重"文学之文"又要利用新文学("文学之文")来推广和宣传新思想新观念的尴尬。此后,为实现"文学之文""应用之文"与外来的"纯文学""杂文学"概念对接,不惜过滤了一部分骈散文。虽有梁启超、朱自清等发现偏重"文学之文"之弊,试图纠正,却没有引起时人和后人的重视,以至"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融合的传统被有意无意地遮蔽。重拾被遗忘的这一脉传统,不仅有助于检讨百年新文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为重新定义文学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Abstract]:54 literary revolution, new literature writers Chen Duxiu, Liu Bannong and other advocates of "literary writing" and "practical writing" division, is a kind of means for the literary revolution arrogance, this means not only with the two opposite limitations, and will inevitably fall into both on the literary text "and using new literature (" the literary text ") to promote and publicize new ideas of embarrassment. Since then, for the realization of "literary writing" and "practical writing" foreign "pure literature" "miscellaneous literature" concept at the docking, a part of parallel prose filtering. Though Liang Qichao, Zhu Ziqing and others find the emphasis on the disadvantages of "literary literature", they try to correct them, but they fail to arouse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and later generations. Even though the tradition of integration of literary texts and applied texts is intentionally or unintentionally concealed. To regain the tradition forgotten, not only helps to review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entury problems, but also can provide historical reference for the re definition of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州大学文学思想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月派散佚作品发掘整理与综合研究”(批准号15BZW124)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206.6
【正文快照】: 近代以降,“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分道扬镳成为一种趋势:“文学之文”逐渐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应用之文”被排除在文学之外。“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分途后,中国文学的命运发生很大的变化。检视分途之后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不难发现,它虽然也曾有过辉煌时期,但它的辉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慧颖;;文学传统的当代建构[J];青年文学家;2010年16期

2 刘登翰;从“悖论”谈及澳门文学[J];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3 李幸;“文学的”电视[J];文学自由谈;2000年02期

4 马大康;突破与坚守——大众文化视野中的文学研究[J];社会科学;2002年07期

5 ;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道法体系”[J];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02期

6 张韧;世纪告别——文学规律性现象的思索[J];学习与探索;2002年01期

7 欧阳友权;关于建设网络文学湘军的思考[J];求索;2002年01期

8 费勇;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J];文学评论;2003年05期

9 温阜敏;网络时代的热文学——网络文学的现象、特征和本质浏览[J];九江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10 李杨;“好的文学”与“何种文学”、“谁的文学”[J];南方文坛;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仇鸿伟;;传统文学与文学传统[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2 雷达;;中国文学将被时代改写?[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2)[C];2010年

3 欧阳萍;;网络时代的文学命运[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4 叶岗;;文体意识与文学史体例[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钟俊昆;;从文学地理学论宁都客家文学[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刘淮南;;文学的现实言说与文学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7 温儒敏;;现代文学传统及其当代阐释[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8 刘登翰;;澳门文学的昨天和今天[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6)[C];1999年

9 李建军;;论陕西文学的代际传承及其他[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10 高楠;;中国文学跨世纪发展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肖楠;网络文学如何作为文学[N];文艺报;2011年

2 杨守森;“元问题”视野中的文学传统[N];光明日报;2004年

3 张华;文学传统新论[N];人民日报;2004年

4 韩浩月;属于大众的文学不会死[N];中国文化报;2006年

5 张魁兴;新媒体文学为何值得提倡?[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本版编辑邋赵宪章 陈望衡 马龙潜 陶东风 罗成琰 黄曼君 阎真 王岳川;网络文学新视野丛书评论[N];文艺报;2008年

7 陈福民;什么不是“网络文学”[N];文艺报;2009年

8 何志钧 秦凤珍;文学的多维延展与文学性的隐性存在[N];文艺报;2010年

9 王纯菲;生活不能缺少文学[N];文艺报;2010年

10 周荣池;文学不能只追求感官刺激[N];文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友云;饮馔之美—二十世纪中国饮食文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2 王嘉悦;中国灾难文学及其流变[D];吉林大学;2016年

3 崔宰溶;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D];北京大学;2011年

4 周悦;晋隋之际南北文学融合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谭华孚;媒介嬗变中的文学新生态[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健;“经典焦虑症”透视——“后文学”视野中的“经典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李朝杰;贞观时期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8 石曙萍;文学研究会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王志萍;当代新疆文学的性别书写及其文化内涵[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赖博熙;审美现代性视域下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琰;本土与异域视野下的黄遵宪文学思想及成因探微[D];延边大学;2015年

2 于苗苗;明末清初莱阳左氏家族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万惠辰;社会中的网络文学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5年

4 夏杰;明代昆山顾氏家族文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张润芝;当代沂蒙文学中女性形象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6 金玉洁;文学的?学术的?[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7 安达;宋元之际文坛中的周密及其文学[D];复旦大学;2014年

8 康伟伟;南朝骚体文学嬗变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9 谢杉杉;当代中国“非虚构”文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10 宋荟_g;宋集序跋发微:作为文学史的一个断面[D];南京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382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3382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d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