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余华小说的“疼痛”美学

发布时间:2018-04-05 14:25

  本文选题:余华小说 切入点:疼痛美学 出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07期


【摘要】:余华是一个非常关注苦难的作家,"疼痛"的书写构成了他审思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文化视角。余华小说并没有限于展示身体痛觉的显隐,而是越过身体疼痛的表层抵达感知"他人之痛"和言说"自我疼痛"的文化内层。由于情感的不可通约与言说通道的堵塞,使得内外两种疼痛无法超脱私人性的区隔,在外化疼痛时难以抵达公共性的领地。基于此,余华试图弥合私人性和公共性的鸿沟,通过沟通来激活人对疼痛的本然反应,并理性反思无痛感记忆而生成的国民信念世界。
[Abstract]:Yu Hua is a writer who pays much attention to suffering. The writing of "pain" constitutes his cultural perspective of thinking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outside world.Yu Hua's novels are not limited to the manifestation of body pain, but cross the surface of body pain to reach the cultural inner layer of "pain of others" and "self-pain".Due to the incompatibility of emotion and the blockage of speech channel,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pain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private human nature, and it is difficult to reach the public territory when the pain is externalized.Based on this, Yu Hua tries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private nature and public nature, through communication to activate people's natural reaction to pain, and rationally reflect on the world of national belief formed by painless memory.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I207.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德威;;从十八岁到第七天[J];读书;2013年10期

2 金理;;“自我”诞生的寓言——重读《十八岁出门远行》[J];文艺争鸣;2013年09期

3 王侃;余华;;我想写出一个国家的疼痛[J];东吴学术;2010年01期

4 张清华;文学的减法——论余华[J];南方文坛;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翔宇;;论余华小说的“疼痛”美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07期

2 乐绍池;;“1980”是如何通向“1990”的?——对先锋小说兴起与衰落的再解读[J];南方文坛;2017年02期

3 孟觉之;陈清华;;余华的“加减乘除”[J];江苏社会科学;2017年01期

4 宋倩;陈宗俊;;超越现实的书写——论余华小说《第七天》[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04期

5 刘欣;;“非例外”的现实一种——余华《第七天》雾霾书写探赜[J];名作欣赏;2016年16期

6 陈博;史丹丹;;仿真现实与临界写作——论余华的《第七天》[J];广西社会科学;2016年05期

7 黄江苏;;“减法”尽头,如何做文学的“加法”?——论余华的创作历程与症结[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8 余永梅;;余华《兄弟》人物生存状态分析[J];长江丛刊;2016年11期

9 刘欢;;浅析中国传统生存哲学对文学之影响——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年01期

10 黄平;;先锋文学的终结与最后的人——重读《花腔》[J];南方文坛;2015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朱军;;黑色作为一种文学理想——就文学如何表现创伤性记忆与刘复生商榷[J];探索与争鸣;2012年12期

2 梅家玲;;孤儿?孽子?野孩子?——战后台湾小说中的父子家国及其裂变[J];文艺争鸣;2012年06期

3 金理;;“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与“外部的批判支点”——“境况中”的文学及其释读[J];南方文坛;2011年01期

4 黄平;;从“劳动”到“奋斗”——“励志型”读法、改革文学与《平凡的世界》[J];文艺争鸣;2010年05期

5 刘擎;;自我理解的现代转变与政治正当性问题的缘起[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邵燕君;《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现实主义常销书”生产模式分析[J];小说评论;2003年01期

7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J];文学评论;198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慧,曹磊;恶与善:余华小说中“父亲”的迷失与回归[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王芳;谈余华小说的另一种人文关怀[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程戈;对余华小说一种存在哲学的解读[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1期

4 张福萍;论余华小说的并置链[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张瑞英;;论余华小说的暴力审美与死亡叙述[J];文史哲;2006年03期

6 董颖;;余华小说中恶魔性现象的初步统计分析[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杨振宇;;余华小说创作中苦难主题的嬗变[J];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王峰;公培强;;苦难的救赎——论余华小说中苦难意识的流变[J];科技信息;2009年06期

9 张治军;;浅谈余华小说的暴力[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钟海林;;余华小说的风格转变[J];名作欣赏;2010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何换生;王达敏;;论余华小说的少儿形象[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2 陶锐钊;;父亲之歌——从父子关系的演变看余华小说的创作[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4)[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袁良骏;学者十年,学风如是[N];文学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贝莎;论余华小说的反讽艺术[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施涵丽;论余华小说的现代主义特征[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3 徐姗姗;余华小说创作风格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4 邵明可;论余华小说的底层叙述[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庞男;余华小说中的大众形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6 刘柏君;比较视域下余华小说中的“疯”“ 傻”“ 狂”形象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7 叶臣;余华小说的暴力叙事及其演变[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8 解亚姣;余华小说中的死亡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9 赖妍彦;余华小说的空间及其隐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年

10 刘玲;论余华小说创作中的命运书写[D];辽宁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151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7151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3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