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时期的笔名发表与当代文学批评生态
本文选题:笔名 + 心理机制 ; 参考:《文艺理论研究》2017年03期
【摘要】:文学史上使用笔名发表作品,一般有这样几种心理机制:一是害怕发表文学作品影响自己真名的名声;二是为了适应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三是与自己特殊的生活经历有关;四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寄托理念与思想情操;五是担心政治迫害;六是担心作品不成熟。中国"十七年"时期使用笔名发表的现象比较突出,显在的心理机制是担心作品不成熟,担心自己没有名声而使用笔名。事实上这里面却有着隐在的深层心理机制:一是"表态笔名";二是"读者笔名";三是"棍子笔名";四是"非主流话语笔名";五是"身份笔名"。这里面既有"被动笔名",也有"主动笔名",这些是特殊政治形势、意识形态与批评家个体人格多重要素共同组成的一个发表机制。这几种深层的笔名心理机制深刻地反映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生态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he use of pseudonyms to publish works generally has several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first, the fear of publishing literary works to affect their real name's reputation; second, to adapt to the special soci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 third, to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ir own special life experience; The fourth is to express one's own sustenance idea and thought sentiment; the fifth is to worry about political persecution; and the sixth is to worry about the immaturity of the works. The phenomenon of using pseudonyms in Chinese "seventeen years" is quite prominent. The obvious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is to worry about the immaturity of the works and to use the pseudonyms because of their lack of fame. In fact, there is a deep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hidden in it: first, "stating pseudonym"; second, "reader's pseudonym"; third, "stick pseudonym"; fourth, "non-mainstream discourse pseudonym"; and fifth, "identity pseudonym". There are "passive pseudonyms" and "active pseudonyms", which are a publishing mechanism composed of special political situation, ideology and multiple elements of individual personality of critics. These deep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reflect the complexity and particularity of the ec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中国20世纪阶级论文论的知识谱系与价值谱系研究”[项目编号:16BZW101] 西南大学中央高校创新团队项目“中国文学批评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变迁暨当代建构研究”前期成果
【分类号】:I20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剑澜;当代文学批评中的“理论过剩”现象[J];文艺研究;2005年11期
2 金岱;;当代文学批评:回眸与进路一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首届全国当代文学批评期刊建设与当代文学走向学术研讨会[J];文学评论;2008年04期
4 郭大章;;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几点思考[J];文学教育(上);2009年04期
5 韩伟;;重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价值体系[J];文学评论;2009年05期
6 ;第二届全国当代文学批评期刊建设与当代文学走向学术研讨会[J];当代文坛;2010年02期
7 童芳芳;郭向;邓熙;;当代文学批评及文学批评期刊之现状、困境与解决途径——“第二届全国当代文学批评期刊建设与当代文学走向学术研讨会”综述[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童芳芳;郭向;邓熙;;“第二届全国当代文学批评期刊建设与当代文学走向”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2010年04期
9 刘复生;;什么是当代文学批评?——一个理论论纲[J];南方文坛;2011年01期
10 ;当代文学批评要有“史”的意识[J];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福民;;批评的倦怠与知识的困局[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4)[C];2009年
2 林建法;;建立文学批评的秩序[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2)[C];2005年
3 张素玫;;对话与狂欢:巴赫金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4 熊元义;;珍惜作家精神劳动的成果——文艺评论家陈美兰教授访谈[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5)[C];2012年
5 朱安玉;;论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化潮流[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学批评中的价值观问题研究”负责人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赖大仁;当代文学批评的价值观问题[N];光明日报;2012年
2 熊元义;历史的碎片化与理论感的丧失是当代文学批评的局限所在[N];中国艺术报;2012年
3 王美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病得不轻[N];中国文化报;2013年
4 李遇春;寻找当代文学批评的视界[N];文艺报;2013年
5 颜敏;当代文学批评的症候分析[N];文艺报;2013年
6 周保欣;当代文学批评的五大病毒[N];文艺报;2004年
7 施战军;当代文学批评:离学院越近,离文学越远[N];北京日报;2008年
8 刘中树 张学昕;拓展“学院批评”的空间[N];光明日报;2009年
9 黄薇;学院批评需要活力[N];人民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王研;本报“重估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系列报道引发文学界深入讨论[N];辽宁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瑞玲;韩寒现象与当代文学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少青;基督教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昱娟;制造声音[D];西北大学;2007年
4 伍依兰;解构批评在中国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0722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072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