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诗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8 00:07
本文关键词:雁门关诗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雁门关,一处历史悠久、形势雄壮、军事政治地位极为重要的关隘。以雁门关为地理依托,中华民族历史上涌现出多位功勋卓越的英雄豪杰、大量精妙绝伦的诗词文赋,由此以地理—历史—文化为三维坐标,构建出独特的雁门文化、古关文化、边塞文化。雁门关诗歌现存两百余首,指以抒写雁门关及其周围一带边塞地域风情、历史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类情思为主要内容的一类诗歌,是边塞诗歌史的重要一脉。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缘由,界定“雁门关诗歌”,介绍“雁门关诗歌”研究现状与研究思路。正文部分在对“雁门"和“雁门关”的历史沿革以及“雁门关诗歌”发展概况进行细致梳理后,就思想内容、艺术特色、雁门文化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雁门关诗歌思想内涵丰富,多方面呈现着中国历史上发生于雁门关一带的事件,诗话地记录着中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碰撞交融的漫长历史。其中既有描绘充满雁门风情的历史画卷,也有抒写强烈民族感情与爱国热情的建功立业之歌,同时也有思乡闺怨的哀怨之曲;雁门关诗歌的艺术特色在意象运用和美学特质两方面独具特色,其多重边塞意象的交叉运用为雁门关诗歌增添了浓厚的地域特色,也赋予了雁门关诗歌悲壮崇高的美学特质;最后是“雁门文化”的构建,运用文学地理学和考古学的研究理论,在多维立体的文化透析中架构出“雁门文化”的内涵:以雁门关为区域中心向四周辐射的一大片山西北部地区文化的概称,在地域空间范围上指以晋中太原盆地为南部前沿的今山西省境北半部,即大同、朔州、忻州一带;在文化内涵上包括军事政治内涵、民族融合内涵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生活方式、民族品格风尚的“一点双要素”多元文化色彩。结语在总结全文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从诗歌角度研究文化的潜在价值、彰显地域文化研究视角在文学研究中的合理性,指明雁门关诗歌研究任务的艰巨性。
【关键词】:雁门关诗歌 思想内容 美学特质 雁门文化 民族融合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4
- 第一章 雁门关历史沿革及雁门关诗歌概况14-25
- 第一节 “雁门”与“雁门关”的历史沿革14-19
- 一、“雁门”的历史沿革14-17
- 二、“雁门关”的历史沿革17-19
- 第二节 雁门关诗歌概况19-25
- 一、萌芽时期——唐前雁门关诗歌19-21
- 二、发展时期——唐代雁门关诗歌21-22
- 三、繁盛时期——宋辽金元雁门关诗歌22-23
- 四、巅峰时期——明代雁门关诗歌23-24
- 五、衰落时期——清代雁门关诗歌24-25
- 第二章 雁门关诗歌的思想内容25-37
- 第—节 “春风不度雁门关”——雁门风情25-28
- 第二节 “愿得此身长报国”——建功立业28-32
- 第三节 “回首家乡无限意”——乡愁闺怨32-37
- 第三章 雁门关诗歌的艺术特色37-48
- 第一节 雁门关诗歌的意象运用37-42
- 一、自然意象37-39
- 二、地名意象39
- 三、乐器意象39-40
- 四、人物意象40-42
- 第二节 雁门关诗歌的美学特质42-48
- 一、雄浑美43-45
- 二、悲壮崇高美45-48
- 第四章 雁门文化48-60
- 第一节 “雁门文化”的概念48-51
- 一、文学地理学中的“雁门文化”48-50
- 二、考古学中的“雁门文化”50-51
- 第二节 “雁门文化”的内涵51-60
- 一、军事政治内涵51-54
- 二、民族融合内涵54-60
- 结语60-61
- 附录61-91
- 参考文献91-96
- 后记96-98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98
本文关键词:雁门关诗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36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53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