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诗经》婚恋诗的“忧伤”特征

发布时间:2020-03-22 10:21
【摘要】:翻开古老的《诗经》,我们总会被其充满悲欢离合的婚恋诗所打动。而细观这些诗篇,我们会发现一股绵延不绝的忧伤之情始终氤氲其中。“忧伤”作为《诗经》婚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十分明显的,其背后包含着先民深刻的心理积淀和当时人们的婚恋状况,因此很值得探讨。本文主要从内容、原因和艺术表现等方面来探讨《诗经》婚恋诗的“忧伤”特征,旨在对这一情感基调作比较全面的认识。全文由绪论部分和三章内容组成。绪论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相关概念的界定,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对《诗经》婚恋诗概念的界定和篇目数目的确定。概念界定主要是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细读文本、字句训诂并参考前人的界定标准来进行,以此为基础确定出86首婚恋诗。而对“忧伤”的界定,主要从心理学角度入手,综合国内外相关学者对其的论述分析,并结合《诗经》文本得出其内涵。第一章对《诗经》婚恋诗“忧伤”的内容展开分析。首先按照婚恋进程将婚恋诗分为婚前篇和婚后篇两节。婚前篇又分为悦慕诗,热恋诗和失恋诗三部分,分别分析了男悦女不得的惆怅迷惘和女求男不得的焦急无奈,热恋期男女双方两地相思的痛苦以及失恋女子的忧愁满怀。婚后篇分为思念而不见、爱而被弃、生死相隔和其他等四个部分,分别分析了思妇对远役丈夫绵延不断的忧思之苦和征夫怀念家乡亲人的愁思,弃妇无端被弃的凄惨和夫妻生死相隔的悲痛,以及远嫁他乡、不得归宁等婚恋过程中其他类型的忧愁苦痛。第二章分析《诗经》婚恋诗“忧伤”的原因。通过分析婚恋诗中“忧伤”诗的数量和内容,得出“忧伤”的主体主要为女性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转型使得男性逐渐成为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加之人类发现了男性在生育活动中的作用,采集经济在农耕为主的时代里逐渐丧失其重要性等一系列原因,使得男性逐步成为社会的主宰,而女性则开始成为其附庸,丧失了在经济和社会上的崇高地位。其次,周代的婚姻制度主要是贵族的媵妾制和民间一夫一妻的聘娶婚,这种父权制下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注重的是婚姻的政治功能,忽略了女性作为人的权利,将女性作为政治牺牲品和生育工具,使其丧失了在婚姻中应有的地位。最后,周礼在婚姻方面的严密规定与人之追求美好婚恋生活的本能产生激烈冲突。女性在婚姻生活中的卑下地位和情与礼的冲突是造成婚恋诗中众多女性悲戚忧伤的原因所在。第三章对《诗经》婚恋诗“忧伤”特征的艺术表现予以探讨。首先,《诗经》婚恋诗多处运用比兴手法写景寓情,寄托忧思,形成了忧伤哀愁的情感基调。其次,《诗经》婚恋诗通过运用哀愁类意象和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抒情方式创造出一系列忧伤的诗歌意境,以此来表现忧伤情感。最后,讨论了婚恋诗所开创的四种抒情模式:黄昏怀人、采摘怀人、临水抒忧和登高怀人,抒情模式中的各类意象如“黄昏”、“采摘”等本身就包含独特的文化意蕴,而婚恋诗以此为主创建抒情模式来表现忧思之情,使得忧伤之情更为突出。总之,“忧伤”作为《诗经》婚恋诗中一个重要特征,它的地位是突出的,蕴含的内容是丰富的,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贝贝;;简论《诗经》婚姻爱情诗中的“忧”[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S2期

2 陈鹏程;;试论《诗经》中的忧伤主题[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 鲁洪生;;《诗经》婚恋诗创作的文化背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李国春;;论古代文学中的夕阳意象[J];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02期

5 杨玲;从《诗经》“草木起兴”看我国古代的植物崇拜[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02期

6 熊延柳;浅论《诗经·国风》中的水文化意象与女性情感表达[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7 金戈;《诗经》与水(上)[J];海河水利;2002年03期

8 崔明昆;论狩猎采集文化的生态适应[J];思想战线;2002年03期

9 纳秀艳;最难消遣是黄昏——《君子于役》黄昏意象的美学意蕴及其意义[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段学俭;《诗经》中“南山”意象的文化意蕴[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洁;《诗经》郑、卫诗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孙秀华;《诗经》采集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段少华;《诗经·唐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燕;《诗经》女性意识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949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5949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7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