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比较视域下余华小说中的“疯”“ 傻”“ 狂”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5 15:13

  本文关键词:比较视域下余华小说中的“疯”“ 傻”“ 狂”形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余华是我国当代十分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从创作生涯早期至今已经历了近30年,在这30年的创作历程中,他的创作风格也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从而使得余华的不同作品被烙印上了不同的创作风貌。余华真正占据文坛的一席之地是从《十八岁出门远行》起,也正是由此,余华小说中开始涌现出大批量的“疯”“傻”“狂”形象,这些形象同属于非理性形象序列,具有千姿百态的塑造方式、象征意义和审美意蕴,是余华小说中的一道独特景观。而笔者认为,这一类群的大批量出现,与余华接受外国文学的影响有着直接关联。余华本人曾多次指出,其创作风格的变迁史正是其阅读历史的缩影,其大多数创作都是来源于自身的阅读历程。因此,余华小说中的“疯”“傻”“狂”形象,无论是从塑造方式、还是象征意义和审美意趣上,都有明显的对外国文学的借鉴痕迹。本文将运用影响研究的方法,分类梳理余华小说中的“疯”“傻”“狂”形象,并在外国文学作品中找出与之对应的影响源进行比较研究,从而一方面理清余华小说中“疯”“傻”“狂”这一较为庞大重要的形象序列,更好地把握余华小说内容;另一方面以“疯”“傻”“狂”为支点,从比较的视域对余华小说进行一次重新解读,说明外国文学对这一形象序列的重要影响。通过文本细读、运用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笔者最终得出结论,即余华小说中的“疯”“傻”“狂”形象,无论从形象本身的形态、特征,还是从形象塑造的笔法、形象塑造的目的,以及形象具有的审美意蕴、人文内涵等多个方面,都与外国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此外,余华笔下的“疯”“傻”“狂”形象,无论从形象塑造还是从意义赋予上来讲,都被余华烙印了其个人创作的符号,在受到外国文学影响的同时,也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关键词】:余华小说 “疯”“傻”“狂”形象 外国文学 影响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绪论6-11
  • 一、选题缘由6-7
  • 二、研究现状7-10
  • 1.余华创作与外国文学关系的影响研究7-8
  • 2.余华小说中的“疯”“傻”“狂”形象研究8-9
  • 3.其他方面的余华研究9-10
  • 三、研究意义、方法及思路10-11
  • 第一章:余华笔下“疯”“傻”“狂”形象之剖析与比较11-28
  • 一、残缺的演员——傻子形象群11-18
  • 1.个人意识与生命尊严的残缺——被欺凌的傻子形象12-14
  • 2.表情与痛感的残缺——人偶化的傻子形象14-16
  • 3.公道与常理的残缺——集体化的傻子形象16-18
  • 二、游走在现实边缘——疯子形象群18-22
  • 1.“现实之内”的疯子——被迫选择与既成定局18-21
  • 2.“现实之外”的疯子——永动的狂欢机器21-22
  • 三、偏执与阴影的爆炸——狂人形象群22-28
  • 1.《在流放地》与迷狂者23-25
  • 2.阴影下的施虐狂与受虐狂25-28
  • 第二章 余华笔下“疯”“傻”“狂”形象的书写方式探源28-38
  • 一、对“内心之死”的实验29-31
  • 二、对“疯言疯语”的细部追求31-33
  • 三、对宿命与现实的神秘书写33-34
  • 四、90年代长篇小说中的“疯”“傻”“狂”形象书写转型34-38
  • 第三章 余华对“疯”“傻”“狂”形象意蕴的接受与变异38-45
  • 一、反观与反讽:“疯”“傻”“狂”形象的荒诞与现实38-41
  • 二、喜剧的外壳,悲剧的血液41-42
  • 三、多重的象征意义42-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49
  • 专著46-47
  • 论文47-49
  • 致谢49-50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50-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芳;谈余华小说的另一种人文关怀[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程戈;对余华小说一种存在哲学的解读[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1期

3 张福萍;论余华小说的并置链[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张瑞英;;论余华小说的暴力审美与死亡叙述[J];文史哲;2006年03期

5 董颖;;余华小说中恶魔性现象的初步统计分析[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杨振宇;;余华小说创作中苦难主题的嬗变[J];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王峰;公培强;;苦难的救赎——论余华小说中苦难意识的流变[J];科技信息;2009年06期

8 张治军;;浅谈余华小说的暴力[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钟海林;;余华小说的风格转变[J];名作欣赏;2010年18期

10 李佳;;论余华小说文革记忆的言说[J];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换生;王达敏;;论余华小说的少儿形象[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2 陶锐钊;;父亲之歌——从父子关系的演变看余华小说的创作[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4)[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袁良骏;学者十年,学风如是[N];文学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贝莎;论余华小说的反讽艺术[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施涵丽;论余华小说的现代主义特征[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3 徐姗姗;余华小说创作风格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4 邵明可;论余华小说的底层叙述[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高菲;基于构式压制的余华小说《兄弟》反义复合词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6 庞男;余华小说中的大众形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7 刘柏君;比较视域下余华小说中的“疯”“ 傻”“ 狂”形象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8 黎晨;余华小说语言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谢成梓;论余华小说风格的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严海英;余华小说的悲剧性意蕴[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比较视域下余华小说中的“疯”“ 傻”“ 狂”形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73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73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3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