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文学中拒嫁女与再嫁女形象研究
本文关键词:先秦两汉文学中拒嫁女与再嫁女形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先秦两汉文学中的拒嫁女与再嫁女形象,是中国古代女性群体中特殊的一部分,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也起着独特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这两种女性形象的梳理,归纳其类型特点,探究其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变化,并以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为辅证,来对其进行进一步探究。第一章,是对先秦两汉文学中拒嫁女和再嫁女形象进行大致的分类。对于拒嫁女性形象的划分,主要是按照女性拒绝再嫁时的实际状况,即丈夫是否去世,是否有孩子来进行分类;而对于再嫁的女性形象,主要是根据其所具有的感情色彩,将之划分为具有负面意义的再嫁女,和具有正面意义的再嫁女;另外,有一类特殊的女性,她们虽然再嫁却具有某些拒嫁女性的特点,故将之单列为再嫁女中的拒嫁女形象。在从总体上对先秦两汉文学中出现的拒嫁女与再嫁女进行分类的同时,对其中所涉及的具有独特性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第二章与第三章是分别对拒嫁女与再嫁女形象进行探究,从时空两方面对二者进行讨论,揭示其内涵的变化。第二章,首先论述拒嫁女形象内涵的大致变化:在拒嫁女性的内涵由礼向情转变的同时,父母的形象也与之相适应的出现了由善向恶的变化;其次,运用汉画像石为辅助,对梁高行与秋胡戏妻的故事进行进一步分析,比较四川与山东梁高行故事的差异,在推测原因的同时与文本形成对照;第三章则直接探究再嫁女形象在地域分布的特点,分别讨论了先秦再嫁女性与汉代再嫁女性在地域分布的特点及变化,接着从时间的维度上分析再嫁女形象内涵上一些的变化;最后,探讨《列女传》对先秦故事的否定与变形,刘向对先秦的一些再嫁故事是持否定态度的,但他在《列女传》中没有直接的批判这种现象,而是通过对正面女性形象的塑造,来间接的否定这种现象。第四章,主要探讨拒嫁与再嫁之间的内在一致性。首先从价值评价上看,对拒嫁女性的赞美,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女性在拒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善的品质,比如“忠”、“孝”等等,而不仅仅在于其拒嫁这一表面的行动。同样,对于再嫁女性的赞美或者否定,也是基于同样的标准。其次,从先秦到两汉在对女性的描写过程中,都曾描写过女性之美,但在这个对女性“美”的描写过程中,出现了词语使用上的替换,也出现了“美”的内涵的变化,由对单纯的女性外貌美的描写,到强调女性的品行之美。最后,在女性拒嫁或者再嫁过程中,多涉及女性与女性的父母,而很少出现丈夫的身影,但这并不意味着“夫家”话语权就此消失,而是通过女性的拒嫁形成与父母的对抗,继而形成与“父权”的对抗。
【关键词】:拒嫁女 再嫁女 刘向 《列女传》 汉画像石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绪论9-12
- 第一章 先秦两汉文学中的拒嫁女与再嫁女类型12-25
- 第一节 先秦两汉文学中拒嫁女的类型12-16
- 第二节 负面的再嫁女形象16-19
- 第三节 正面的再嫁女形象19-22
- 第四节 再嫁女中的拒嫁女形象22-25
- 第二章 《列女传》中的拒嫁女及其图文形象25-39
- 第一节 拒嫁女形象由情向礼的转变25-29
- 第二节 从汉画像石看梁高行故事地域性差异29-36
- 第三节 秋胡戏妻故事图文主旨的转变36-39
- 第三章 再嫁女形象在时空上的变迁39-53
- 第一节 先秦再嫁女地域分布上的特点39-42
- 第二节 汉代再嫁女的空间变化42-45
- 第三节 女性再嫁方式与内涵在时间上的变化45-47
- 一 再嫁方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变45-46
- 二 再嫁女悲剧内涵的减弱46-47
- 第四节 《列女传》对再嫁故事的变形与否定47-53
- 第四章 拒嫁与再嫁的内在一致性53-63
- 第一节 拒嫁与再嫁价值判断上的一致性53-56
- 第二节 对于“美”的内涵的转移与重构56-59
- 第三节 “父权”与“夫权”的对抗59-63
- 结语63-64
- 参考文献64-70
- 后记70-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文学;先秦两汉文学中的翼翼之美[J];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2 李炳海;疾病状态中的贵族形象——先秦两汉文学的一个透视点[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 肖小云;张长明;;文化大视野中的缜密探寻——评《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李诚;熊良智;;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遗产;2008年01期
5 高薇;王辉斌;;先秦两汉文学中的鱼文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汤君;汪燕岗;房锐;;“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学术研讨会”综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孙娟;;先秦两汉文学教学的现代价值[J];科技信息;2010年32期
8 ;中文系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室立成[J];东北师大学报;1982年03期
9 郑君华;;首次先秦两汉文学座谈会在长春举行[J];文学遗产;1985年04期
10 ;先秦两汉文学学术讨论会在我校召开[J];东北师大学报;198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刚;;关于先秦两汉文学与语言文字关系的几点思考[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2 刘刚;;关于先秦两汉文学与语言文字关系的几点思考[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全国首届东周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郑训佐;跨越文学的文化沉思[N];光明日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树红霞;细说经典的“身世”[N];福建日报;2014年
3 庄建;学风依旧 传统依然[N];光明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艳丽;先秦两汉文学老妪形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建波;女性主义视角下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晓彤;出土上古辞赋文学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2 郭秀卿;先秦两汉文学中拒嫁女与再嫁女形象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3 李慧;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同性恋书写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李绍萍;论《焦氏易林》与先秦两汉文学的融会贯通[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苏金侠;董治安先秦两汉文献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先秦两汉文学中拒嫁女与再嫁女形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80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8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