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兵作家”谢冰莹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5 23:27
【摘要】:由于海峡两岸的阻隔,对著名“女兵作家”谢冰莹的研究亟待加强。本文在充分发掘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按照时间线索探讨谢冰莹在北伐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退居西北大后方时期及赴台后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力图从两岸整合的视角剖析她在不同历史境遇下的心路变化和立场抉择,从而丰富现代文学史的文人书写。、绪论和余论部分外,主体内容共分为三章:第一章首先分析“大文学”的文化内涵及1920年代文坛的“大文学”写作趋势,揭示《从军日记》轰动一时的背景因素;其次从《中央日报》副刊主编孙伏园的办刊理念着手,指出文笔粗疏的《从军日记》获其青睐的真正原因不在于“纯文学”,而是包含了“战争”、“女性”与“革命”这些因素在内的“大文学”;最后,探讨北伐过后谢冰莹在创作上尽力弥补语言技巧上的不足,在文学活动方面加入北方左联,并两次东渡日本留学,力图突破与完善自身的“大文学”写作理念。第二章重点考察1937-1940年谢冰莹在国统区多元文学形态共同存立的论争场域内,抛弃党派意识、阶级意识,坚持“民族本位”的文学追求,并多次组织战地服务团救护伤员,充当战地记者,撰写抗日宣传文章。这一时期她的报告文学创作呈井喷之势,直率激昂的文体风格和多维度艺术手法的运用,在抗日文坛上独树一帜。第三章主要探讨1940年谢冰莹在凋敝的西北文化生态环境下,受个人境遇、文学使命认知和西北政治局势的合力影响,参与创办并接受主编了大型文艺刊物《黄河》;在主编《黄河》期间,她努力跳出体制内办刊的藩篱,在文章的选择上全面突出抗战主题,对国民政府的文艺政策进行了适当取舍,使《黄河》的文艺气息超过了党政色彩;《黄河》的创办与发展加强了西北文苑与全国文坛的区域互动,壮大了西北文艺队伍,推动了西北大后方的文化建设。余论部分对谢冰莹赴台后的创作走向和思想变化做了整体性把握。分析她在“战斗文艺”的官方话语下,隐匿和修正自己的左翼思想;在文学创作方面,以1956年为界,创作重点逐渐从“社会问题式”小说向散文及儿童文学倾斜。指出从赴台前到赴台后,她“关注民生,忠于民族”的立场是不变的;“女兵作家”到“学者型作家”的转变,谢冰莹也并非“个案”,而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典型“现象”。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6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芊;李敏昌;;宜昌妇女抗战的历史作用考察[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2 黄永健;;从纯文学到大文学[J];晋阳学刊;2012年01期
3 李里;;国民革命时期两湖地区的妇运组织者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郝明工;;抗战时期中国文学的区域分化与主导特征[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03期
5 沈e
本文编号:27151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15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