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张承志前后期小说创作的转变

发布时间:2020-06-16 07:27
【摘要】:张承志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学界一度引起广泛讨论。张承志拥有红卫兵、知青、回民等多重身份,丰富的个体经历与其小说结合在一起,以至其作品中浓郁的理想主义和精神信仰一度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纵观张承志创作生涯,其前后期小说创作在内容、形式、风格上呈现出显著的转变,学界有待丰富对其小说创作转变的整体研究。本文三个章节分别对应其三个创作转变显著的层面:首先,从母题层面上来看,张承志前后期小说的母题在形式和文化意蕴上存在显著区别。张承志前期多部短篇小说有着不同主题和情节,这归结于张承志前期小说母题的多样种类和形式。而张承志后期小说母题则更多呈现出对母题的单一性重写、模仿。此外,张承志后期小说包含了更多死亡母题和宗教母题,相对前期小说,其后期小说生命意识逐渐消解,并由崇尚世俗转向推崇宗教。其次,从叙述层面上来看,张承志前期小说创作的叙述技巧沿袭了传统小说、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习惯,结构、形式、符码的使用较为保守。而张承志后期小说创作受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影响,他在多部小说中主动尝试结构、形式上的创新,一改其前期小说的叙述风格和阅读体验,为小说阅读带来更加多元的切入点和广袤的想象空间。最后,从审美层面上来看,审美文化和文学风格体现了作家的创作个性与审美风貌。随着对思想和精神更深层的考察,张承志前后期小说的审美文化从抒发“情感”升华到透视“人性”。更基于创作篇幅的增长和现代精神的纳入,张承志后期小说呈现出庄重、崇高和现代性的史诗性风格。本文尝试从母题、叙述、审美三个文本细读层面总结出张承志前后期小说创作转变的原因,结合时代背景、文学思潮、作家心路历程探讨这种创作转变的潜在规律和深远影响,以发掘张承志小说创作的转变在中国当代作家群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并尝试指出“追求史诗”和“书写史诗”依然是当下时代和社会的深层审美追求。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芳;;张承志小说的民间视野与民俗叙事——以《刻在心上的名字》为例[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2 李杰;;从世俗化到宗教化:张承志小说的信仰叙事[J];宜宾学院学报;2012年10期

3 胡莹莹;;从战争死亡母题的流变探微时代精神的发展[J];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08期

4 张成福;;民俗学中的“母题”概念及对母题索引的检讨[J];民俗研究;2011年01期

5 杨经建;;追寻:中外文学的叙事母题[J];文史哲;2006年04期

6 陈建宪;;文化创新与母题重构——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功能整合[J];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04期

7 胡克俭;试论曹禺前期剧作的生命母题[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王立;20世纪小说母题研究述略[J];求索;2002年01期

9 莫言;文学创作的民间资源——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1期

10 孙文宪;作为结构形式的母题分析——语言批评方法论之二[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英英;新时期以来新诗的史诗性写作[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周玮超;韩国蛇神话母题及其文化意蕴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孔靖桃;张承志小说的叙事艺术[D];云南大学;2010年

3 吴琳;精神的长旅——论张承志小说的创作主题[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157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157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6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