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右曾《诗地理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1 04:32
【摘要】:清代经学的复兴与昌盛,推动了经学研究高潮的到来,其繁复的考证方法将一些两千年的疑问解决。在清代朴学的发展下,清代经学中典章制度、校勘辑佚、史学、天算、地理学都有了极大的发展。清代《诗经》地理学吸收了王应麟《诗地理考》的学术成果,出现了焦循《毛诗地理释》(四卷)、朱右曾《诗地理征》(七卷)、桂文灿《毛诗释地》(六卷)、尹继美《诗地理考略》(两卷)、潘继李《诗地理续考》(一卷)、胡秉元《诗地理考实》(不分卷)等一批著作。《诗地理征》一书是这一时期比较优秀的一部《诗经》地理研究著作。《诗地理征》撰写于嘉庆年间,该书充分吸收王应麟《诗地理考》及清初以来地理考据的重要成果,将《诗经》中山川、河流、城邑加以考释。从朱右曾的整体学术观点来看,他对先秦史料十分熟稔,著有《周书集训校释》《左氏传解谊》《汲冢纪年存真》等。正是作者对先秦历史的熟稔,加之其对舆地之学的通晓,才将《诗经》中的地理情况阐释清楚。本文主要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其中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了作者的基本生平和学术概况。作者生活于道光、咸丰年间,道光十八年中进士,曾任徽州知府、镇远知府。他祖父与父亲都曾做过徽州知府,其父亲还曾编著《日监录》,这些良好的家风与显赫的门庭给予他充分的读书机会。道光、咸丰年间,乾嘉大师相继去世,乾嘉汉学逐渐式微,当时学者的学术主张各有不同。作者上承乾嘉学者的研究方法,对先秦历史书籍进行辑佚与训释,并考据了先秦两汉地理,这些对历史与地理上的探索深化了作者对先秦经学与历史的认识,也为其撰写《诗地理征》提供了必要条件。第二章,主要分析《诗地理征》一书的体例特征与解《诗》方式。在体例上,《诗地理征》受《诗地理考》与《禹贡锥指》的影响。《诗地理征》与《诗地理考》解释的地理名词大致相同,两书都将《诗谱》中的地名放到最后一卷。《禹贡锥指》对《诗地理征》的影响体现在征引文献的安排上,两书都是先征引《尚书》《诗经》中经、传的观点,再引用《山海经》《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水经注》等书的观点,最后阐述自己的观点。如果两书有涉及《尚书》与《诗经》中其他地理问题,都会另起一行,另行辨析。作者在《诗地理征》中对《禹贡锥指》的体例继承还体现了两位学者在学术思想上的相似,他们在考证地理的过程中都是依经为训、尊经守传,不敢违背《尚书传》与《毛诗故训传》中的观点。在解《诗》方式上,朱右曾尊经守传,不敢对经、传中的内容提出质疑。他认为《诗经》经过圣人删减,体现了治理国家的方法。第三章,主要从内容上对《诗地理征》进行分析。《诗地理征》广罗文献,不仅对地理类、史传类中地理文献征引较多,而且引用一些文集中涉及地理的文献。因此,本章首先考察《诗地理征》一书对前代书籍的征引,以及其对清代地理学术成果的吸收。其次,《诗地理征》对前代地理文献记载的错误进行修正,并分析前代地理文献记载错误的原因。再次,作者身为《毛诗》的研究者,他的著作中有很多观点体现了他对《毛诗》的继承。作者认为《诗经》中的篇次并非随意安排,而是体现了诸侯国历史的盛衰与政治的演变。他认同《毛诗序》中“变风变雅”的观点,将“变风变雅”观点与《诗经》篇次结合,把《诗经》中各个篇目的内容看作王道盛衰的历史。最后,作者重视地理风俗与人心性情的关系。他认为不同的地形地貌产生不同的风土民情,天子可以通过音乐判断当地风俗的好坏。第四章,分析《诗地理征》与清代其他《诗经》地理学著作的异同。焦循的《毛诗地理释》、桂文灿的《毛诗释地》、尹继美的《诗地理考略》都是清代著名的《诗经》地理著作。这几位学者都生于清代的中晚期,曾专门研究舆地之学。他们的著作都是对《诗地理考》的继承与发展,均未能突破经学的藩篱。不同之处在于,《毛诗地理释》和《诗地理征》具有很强的乾嘉考证色彩,而《毛诗释地》和《诗地理考略》的内容反映了作者面对晚晴动荡时局的危机意识。《诗地理征》中丰富的材料和精湛的考证使之成为清代《诗经》地理的重要著作,它不但为当时学者提供注疏的材料与结论,而且也为现代《诗经》地理发展提供了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22;K928.6
本文编号:2723516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22;K928.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林超;;试论朱右曾《毛诗》地理研究法——以《诗地理征》为考察中心[J];江苏社会科学;2016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霍忠凯;朱右曾《诗地理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235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23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