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炜小说“以退为进”的写作姿态及文学史意义
本文关键词:论张炜小说“以退为进”的写作姿态及文学史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张炜,一位有生命质感的独特创作个性的作家。近年来,评论界对张炜的研究很多,不仅关注其创作的精神来源,而且对其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都有所探索,特别是主题、结构、形象等方面,但对其小说“以退为进”的写作姿态问题鲜少有人谈及。本文主要从张炜的创作个性出发,对其“以退为进”的写作姿态进行归纳总结,并解析这种写作姿态不断变化、演进的历程、原因,最后阐述“以退为进”的写作姿态在今天的文学史上所具有的意义。绪论部分主要梳理了对张炜作品和思想创作的研究现状,并阐释了论文的选题缘起、研究思路及方法。第一章张炜小说“以退为进”的写作姿态及表现形式。“以退为进”是张炜在文学创作中坚持的一种写作姿态。这种写作姿态在他的创作中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一是退守道德,追求理想。张炜一脚踩着传统儒家所推崇的鲜明的道德理性,一脚踩着传统道家所倡导的自由的生命境界,在这个基础之上,积极构建社会发展与道德发展同步提升的理想生活模式。二是退守民间,守望心灵。张炜以昔日的“葡萄园”“芦青河”为小说背景,辐射周围的人、山、水、小动物等,编织出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人物的身上,在情节的设置中,在矛盾的冲突中,推出我们应该坚守的美好精神价值和审美追求。三是退守农业文化,批判现代文明。张炜选择回归葡萄园,退守农业文化,以此提醒沉溺在物质消费世界里的人,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统统都带上,让物质强大的同时精神一同强大。四是退守野地,走向高原。张炜以大地为根基,从中溯本追源,汲取精神力量,努力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走向精神的理想高地。第二章张炜小说“以退为进”写作姿态的演进轨迹。受大的文学环境的影响,及自身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张炜“以退为进”的写作姿态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超越四个阶段。初登文坛的张炜是满怀激情的,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田园牧歌般的文学作品,呼唤人性、人情之美。但随着新文学思潮带来的冲击,张炜开始追源溯本,产生了退守的倾向,退守道德、民间、农业文化等意象,在他的作品中初具雏形。90年代后,经过深思熟虑的张炜,做出了融入野地,踏上回归之旅,寻找精神家园,重振人文精神的决定,“以退为进”的写作姿态更加深入成熟。随着思想的发展和阅历的丰富,张炜又开始关注精神的天空,确立了对文学、社会、民族、人类审视视野,实现了对“以退为进”写作姿态的超越,并成为一种写作惯性。第三章张炜小说“以退为进”写作姿态的文学史意义。张炜“以退为进”的写作姿态在当今的文学创作市场上,是一个榜样,一种标杆。一是开创了乡土文学崭新的创作模式,开启了乡土文学的美好前程。二是知识分子精英写作的立场,人格的坚守,是一种写作人的担当。三是不一味迎合消费者口味,不被大众写作所同化,对今天的文学市场、走向来说是难能可贵的。结语部分是对张炜的总述,在对张炜“以退为进”写作姿态进行褒奖的同时,指出张炜创作姿态上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张炜 “以退为进”的写作姿态 文学史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9
- 绪论9-14
- 第一节 论题的提出9-10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第三节 论文创新及意义12
- 第四节 论文思路和研究方法12-14
- 第一章 张炜小说“以退为进”的写作姿态及表现形式14-27
- 第一节 退守道德追求理想14-17
- 第二节 退守民间守望心灵17-20
- 第三节 退守农业文化批判现代文明20-23
- 第四节 退守野地走向高原23-27
- 第二章 张炜小说“以退为进”写作姿态的演进轨迹27-37
- 第一节 萌芽:芦青河阶段27-29
- 第二节 发展:古船阶段29-32
- 第三节 成熟:野地阶段32-34
- 第四节 超越:高原阶段34-37
- 第三章 张炜小说“以退为进”写作姿态的文学史意义37-43
- 第一节 开创乡土文学写作的新模式37-39
- 第二节 开创知识分子精英写作的新策略39-40
- 第三节 开创民族文学精神的新征程40-43
- 结语43-45
- 参考文献45-52
- 附表52-58
- 后记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雪丽;论新时期作家写作姿态的变革[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钟红英;;试论杨少衡小说创作的民间意向[J];闽台文化交流;2007年02期
3 韩大强;;李贺的写作姿态:在焦虑与放纵之间游走[J];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4 吴义勤;拒绝或者表达──柳l勈璧男醋髯颂琜J];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01期
5 肖松;写作姿态与都市意识[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6 肖松;写作姿态与都市意识[J];学术研究;1999年02期
7 张大威;;我的诸种可能的写作姿态[J];海燕;2011年01期
8 杨晓敏;;飞翔的写作姿态(评论)[J];红豆;2013年07期
9 金燕玉;20世纪90年代华文女作家的写作姿态[J];江海学刊;2002年03期
10 巫晓燕;;20世纪70年代作家的写作姿态[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钟秀;;论“我们”散文诗群的理念与写作姿态[A];新世纪以来散文诗的创作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樊康琴;;徐俊国的《小学生守则》简评[A];徐俊国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乃中;“半生磨一剑”的写作姿态[N];光明日报;2012年
2 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 束沛德;从容沉静的写作姿态[N];光明日报;2012年
3 陈树义;《天下潞商》的写作姿态[N];山西日报;2010年
4 周景雷邋韩春燕;向下的姿态与向上的精神[N];辽宁日报;2007年
5 高晓晖;孤独的吟唱[N];湖北日报;2014年
6 曾凡;现实的写作姿态[N];人民日报;2005年
7 雷达;老九笔下的矿区众生相[N];文艺报;2014年
8 司晨;类型化写作的价值思考[N];文艺报;2007年
9 荣光启;“亲近本源之处”[N];文艺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舒晋瑜;范稳:慢是一种敬畏,我以慢自豪[N];中华读书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红霞;论张炜小说“以退为进”的写作姿态及文学史意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胡辙;独特的写作姿态与立场[D];南昌大学;2007年
3 王燕;知识分子写作[D];苏州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论张炜小说“以退为进”的写作姿态及文学史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68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6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