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潘耒诗文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9 17:28
   潘耒为清代学术大儒顾炎武的嫡传弟子,学识渊博,在多个学问领域均有精深造诣。一生研修学术之余,笔耕不辍,其诗文创作亦独树一帜。本文即着重探讨潘耒的诗文观念及创作特色。全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阐明文章选题缘起,并对当前潘耒学术研究既得成果做出系统归纳,且说明本文写作的研究方法。第一章阐述潘耒的生平和交游。生平介绍以潘耒的家学渊源、家庭变故、问学名家、功名幻梦和辞官隐居五个部分展开论述,呈现潘耒的纵向人生轨迹。交游部分则从学业之师、当代名家及僧侣禅师的交往为类别展开,叙述潘耒的学业背景以及成年之后的交友概况。第二章分析潘耒的诗歌创作和诗学观念。第一节纪事诗对家难国事的记述,展现潘耒心系庙堂之思;第二节通过对纪游诗的艺术手法分析,呈现潘耒炉火纯青的修辞艺术,以及其着眼整体的审美视角和对幽寒之境的审美追求;第三节赠答诗表达了潘耒为人真挚和隐居山林、参玄悟道的精神倾向;第四节阐释了潘耒强调诗本性情、书根义理的诗学观念,和推崇“根柢之文”的艺术追求。第三章论述潘耒的古文创作。第一节阐述了潘耒传记文的思想内涵和行文艺术,传达潘耒忠孝节义的价值追求;第二节分析潘耒嗜游之因,及以白描为主的游记手法,分析潘耒对“奇”、“僻”、“禅”审美意境的独特追求。第三节记述了潘耒的奏议文,从修史、陈情和政治经济三点展开,表现了潘耒为人臣的尽职尽责,做学问的严谨扎实和经世致用的学术追求。第四章探讨潘耒的文学史意义。第一节阐述潘耒对柳宗元的继承和突破,继承表现为对柳诗文语词的有意借用和文境的类似;突破在于二者“山水客体与创作主体关系不同”和“游记作者与读者关系不同”两个方面。第二节探讨了潘耒与朱彝尊文风异同,说明二人对发乎性情、经世根柢等文章艺术的共同追求,并结合二人所作的纪游同题诗,阐析朱诗重主体和潘诗重客体的不同行文风格。结语部分对潘耒诗文特征进行总结,阐明潘耒学养文采兼具的诗文,在文学史上的过渡意义。
【学位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207.2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目标及方法
第一章 潘耒生平与交游
    第一节 潘耒生平
    第二节 潘耒的交游
第二章 潘耒的诗歌创作与诗学观念
    第一节 潘耒的纪事诗
    第二节 潘耒的纪游诗
    第三节 潘耒的赠答诗
    第四节 潘耒的诗学观念
第三章 潘耒的古文创作
    第一节 潘耒的传记文
    第二节 潘耒的山水游记
    第三节 潘耒的奏议文
第四章 潘耒的文学史意义
    第一节 潘耒对柳宗元的继承与突破
    第二节 潘耒与朱彝尊文风之异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遂初堂集》中与诸师友的赠答诗文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长锁;;潘耒对清初学风改变的影响[J];兰台世界;2014年24期

2 吴航;;潘耒佚文四篇辑释[J];文献;2013年06期

3 刁美林;;潘柽章、潘耒兄弟之明史学成就考述[J];贵州文史丛刊;2013年01期

4 吴超;;清初《易》学的变辙——从顾炎武到潘耒[J];船山学刊;2012年04期

5 吴超;;潘耒史学思想探源[J];东方论坛;2012年03期

6 吴超;;清初居士潘耒的佛缘、佛学与佛诤[J];宗教学研究;2012年02期

7 吴超;;屈大均、潘耒与石濂交往关系考论[J];东方论坛;2010年03期

8 吴航;;论潘耒的治史主张[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赖玉芹;;试论潘耒对顾炎武学术的师承[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邓之诚 ,邓瑞;五石斋文史札记(十)[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洁;《明史》前期传记(卷122-212)修纂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2 欧阳斐;顾炎武政治哲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3 闫雪莹;亡宋北解流人诗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吴超;经、史视阈下的清初实学学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雪根;清代吴江诗歌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楠;清代畴人梅文鼎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2 武勇;潘耒的学术渊源与文献学成就[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3 刘静;清初山水游记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4 黄莹;曲学家徐大椿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吴航;清初学人潘耒述论[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339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339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e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