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性、地方性与国家认同——百年中国文学的满人路径
发布时间:2020-10-18 07:32
回首百年中国文学,"满洲-旗人-旗族-满族"这一系列族别名称的变迁及相应的文学表述,体现了满人社会地位的起伏及认同的嬗变,与之相关的是族群性、地方性与国家认同之间的纠葛。满人从部落到帝国,再从天下到万国的近代转折中,中国的普遍性退缩为全球中的地方性,20世纪之交尤其是辛亥革命之后,满人的族群自觉在西来的民族主义话语中被刷新,成为国家中的地方化存在。20世纪30、40年代的反殖民反封建斗争、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让边缘地方的满人融入到国家之中,进而在社会主义中国成为多民族平等公民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复杂的起伏嬗变,始终与时代与社会交织在一起,启蒙、革命、解放、阶级、现代性的主流话语一直如影随形,但满人文学依然体现出其独有的路径。从君主立宪到救亡图存,到融入社会主义叙事,再到文化主义的怀旧表达,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统一与多元的内在辩证,同时也敦促我们重新思考重新认识"中国"及中国认同的问题。
【相似文献】
本文编号:284600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索良柱;;民族国家认同视野下的《天眼》[J];新文学评论;2016年04期
2 田会莲;彭福荣;;国家认同与土司文学关系探析[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9年03期
3 郭新榜;;国家认同视野下的丽江木氏土司诗文研究[J];云南档案;2015年04期
4 彭超;;区域·族群·国家认同——当代藏文学中的土司书写[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年04期
5 马俊山;从《蜕变》的审改看抗战时期国家认同的歧义性[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04期
6 许福吉;新华散文的南洋与都会文化属性[J];华文文学;2004年06期
7 何言宏;;坚持一种批判的地方性[J];文艺争鸣;2011年18期
8 江磊;;主流意识形态下的“边地叙事”——民族国家认同与“边地”爱情吟唱:以《复仇的火焰》为例[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9 路杨;;从“我乡我土”到“异地异路”——1940年代文学与“地方性”的再问题化[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6年05期
10 陆晓声;陆光明;;小说的地方性因素[J];小说评论;1986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露;地方性书写的意义与局限[D];吉首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460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46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