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韦君宜文学活动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5 10:51
丁玲和韦君宜的文学活动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她们的文学书写中贯穿着政治与文学、个性与集体、女性与革命等多种话语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与她们的多重身份密切相关。女性、作家(知识分子)、革命者、编辑家、文化官员等身份集于一身,不同阶段的身份嬗变,折射出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与社会、革命、政治之间相互纠缠的复杂关系。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试图通过联系她们丰富而相似的人生经历,对她们的文学实践进行比较研究。论文主要从文本分析、延安经历、“十七年”时期和晚年状态四个方面入手,第一章对比二人在相同主题下的文学书写,探讨其创作呈现出的时代特征及文化意义。第二章围绕两人延安时期的革命选择和创作实践来展开分析,对比其赴延动机的异同以及话语立场的转变、身份认同的差异。第三章探讨“一体化”文学体制下,文学身份与政治身份的冲突。第四章分析两人不同的晚年形象,试图以知人论世的方法解释其晚年形象差异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相同主题下的文学书写
1.1 “母亲”的“革命”传奇
1.1.1 觉醒:“在寂寞中挣扎”
1.1.2 立足于“人”的文学视点
1.2 知识分子的成长叙事
1.2.1 成长主题:“人是在艰苦中成长”与“路在哪里”
1.2.2 女性叙事与边缘叙事
1.3 战时语境下的女性关怀
1.3.1 革命女性的日常焦虑
1.3.2 国家话语与女性话语的纠缠
第2章 延安时期的丁玲与韦君宜
2.1 寻路:“叛逆者”与“追求者”
2.2 延安文艺的筹建者
2.3 “改造”话语下的个体境遇
第3章 体制规约与文学实践
3.1 文艺导向的制定者
3.2 政治困境中的文学追求
3.3 “无我”的悲剧与抗争
第4章 晚年丁玲与晚年韦君宜
4.1 言与不言:自我否定的艰难
4.2 老骥伏枥:拓荒者的精神
4.3 与年轻作家的关系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贞贞的故事”看贞操观念与中国女性革命[J]. 黄丹銮.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7(09)
[2]“右”与“左”的辩证:再谈打开“延安文艺”的正确方式[J]. 李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7(08)
[3]韦君宜之路与《思痛录》[J]. 原帅. 文艺争鸣. 2016(12)
[4]从一组关系解读晚年丁玲[J]. 梁颖.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4(11)
[5]编辑的忏悔与价值守护[J]. 张国功. 出版广角. 2014(08)
[6]韦君宜从《中国青年》到《文艺学习》编辑思想探索[J]. 谭锐.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4(01)
[7]韦君宜人民文学出版社时期编辑思想探索[J]. 谭锐.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4(01)
[8]论韦君宜小说《母与子》中的母亲形象[J]. 阳萍.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4(01)
[9]当代知识分子的启蒙话语实践及其尴尬处境——读韦君宜小说《月夜清歌》[J]. 张登林. 学术界. 2013(09)
[10]话语规范与心理防御——论丁玲在延安解放区时期的小说创作[J]. 李遇春.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3(02)
博士论文
[1]丁玲的多重身份与其文学活动[D]. 凌菁.湖南师范大学 2016
[2]“晚年丁玲”研究[D]. 李美皆.苏州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韦君宜的编辑思想探析[D]. 吴佳丽.湖南师范大学 2016
[2]延安知识女性的生活方式与话语形态[D]. 蒋黎婕.上海师范大学 2015
[3]丁玲与延安:关于作家在革命熔炉中蜕变的个案考察[D]. 尚林枭.西南交通大学 2015
[4]韦君宜的编辑实践与文学创作研究[D]. 布莉莉.南京大学 2014
[5]丁玲与延安文艺运动[D]. 刘小飞.延安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899338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相同主题下的文学书写
1.1 “母亲”的“革命”传奇
1.1.1 觉醒:“在寂寞中挣扎”
1.1.2 立足于“人”的文学视点
1.2 知识分子的成长叙事
1.2.1 成长主题:“人是在艰苦中成长”与“路在哪里”
1.2.2 女性叙事与边缘叙事
1.3 战时语境下的女性关怀
1.3.1 革命女性的日常焦虑
1.3.2 国家话语与女性话语的纠缠
第2章 延安时期的丁玲与韦君宜
2.1 寻路:“叛逆者”与“追求者”
2.2 延安文艺的筹建者
2.3 “改造”话语下的个体境遇
第3章 体制规约与文学实践
3.1 文艺导向的制定者
3.2 政治困境中的文学追求
3.3 “无我”的悲剧与抗争
第4章 晚年丁玲与晚年韦君宜
4.1 言与不言:自我否定的艰难
4.2 老骥伏枥:拓荒者的精神
4.3 与年轻作家的关系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贞贞的故事”看贞操观念与中国女性革命[J]. 黄丹銮.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7(09)
[2]“右”与“左”的辩证:再谈打开“延安文艺”的正确方式[J]. 李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7(08)
[3]韦君宜之路与《思痛录》[J]. 原帅. 文艺争鸣. 2016(12)
[4]从一组关系解读晚年丁玲[J]. 梁颖.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4(11)
[5]编辑的忏悔与价值守护[J]. 张国功. 出版广角. 2014(08)
[6]韦君宜从《中国青年》到《文艺学习》编辑思想探索[J]. 谭锐.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4(01)
[7]韦君宜人民文学出版社时期编辑思想探索[J]. 谭锐.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4(01)
[8]论韦君宜小说《母与子》中的母亲形象[J]. 阳萍.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4(01)
[9]当代知识分子的启蒙话语实践及其尴尬处境——读韦君宜小说《月夜清歌》[J]. 张登林. 学术界. 2013(09)
[10]话语规范与心理防御——论丁玲在延安解放区时期的小说创作[J]. 李遇春.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3(02)
博士论文
[1]丁玲的多重身份与其文学活动[D]. 凌菁.湖南师范大学 2016
[2]“晚年丁玲”研究[D]. 李美皆.苏州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韦君宜的编辑思想探析[D]. 吴佳丽.湖南师范大学 2016
[2]延安知识女性的生活方式与话语形态[D]. 蒋黎婕.上海师范大学 2015
[3]丁玲与延安:关于作家在革命熔炉中蜕变的个案考察[D]. 尚林枭.西南交通大学 2015
[4]韦君宜的编辑实践与文学创作研究[D]. 布莉莉.南京大学 2014
[5]丁玲与延安文艺运动[D]. 刘小飞.延安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8993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99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