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生命美学品格
本文关键词: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生命美学品格 出处:《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命题,起源于对脱离生活实际的传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吸收了东西方哲学思想以及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合理内核,融合理论与实践、思想与方法于一体,其中包含着一定的生命美学思想。强调通过生命活动过程的知识传授、感性直观和实践活动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美感与诗意的生成,确证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作者单位】: 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实践教育学范式研究”(DAA110174) 江苏省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陶行知教育思想纵横比较研究”(D/2013/01/044)
【分类号】:G40-092
【正文快照】: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起源于对脱离实际的传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吸取了东西方哲学思想以及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合理内核,并经过了长期实践的验证,集理论和实践、思想和方法于一身,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部分,也是其理论精髓之所在,内涵与外延都较为丰富。值得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肖川;陈黎明;;生命教育:内涵与旨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建新;;李白艺术与人生的“现代性”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朱鹏飞;;柏格森:“理念”论美学到“生成”论美学的桥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黄颖;;文学形态与媒介变革——对网络文学的检视与评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方国武;“理念”的玄思“道”的顿悟——兼论中西美学之迥异风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5 钱晓红;试论奥尼尔对传统悲剧的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刘萍;黑格尔与叔本华悲剧理论来源之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司红玉;孙继龙;;健身气功与“心性”之关系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8 钱继和;;拒斥颓废之音,弹拨生命之律——浅析尼采对瓦格纳音乐美学的颠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4期
9 李昊琼;;解析哈姆莱特的悲剧人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10 张佳;;试论文艺的审美律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胡润森;;曹禺在中国和世界悲剧史上的地位[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2 雷龙乾;;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哲学危机[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俞兆平;;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四种范式[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赵卫国;;人道主义的悲剧与悲剧性的人道主义——理解海德格尔纳粹事件的悲剧境域[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刘雯;;网络传媒的“审丑”研究——“小月月”事件折射出的消费投射与消费欲望[A];第二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4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5 高阿蕊;战国策派的美学思想初探[D];西南大学;2011年
6 董琼华;社会转型中的认知范式与价值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体系重构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罗光强;精神分裂症临床干预过程中知情同意问题的伦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王升平;自然正当、虚无主义与古典复归[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李自雄;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辉月;论许地山文学创作的悲剧精神[D];河北大学;2007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妍;折衷而论 从心而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茹辉;黄仲则纪游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6 罗茜;黑暗中的希望之光[D];湘潭大学;2010年
7 罗云;舍勒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王秀红;李锐小说的悲剧意蕴[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蒋宏;先秦情诗与古希腊情诗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唐洁;流浪方舟[D];江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冯建军;武秀霞;;生命教育:研究与评论[J];中国德育;2008年08期
2 王占魁;;“自在”与“自为”之间——论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作用的“潜在”品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19期
3 刘文霞;陈黎明;;对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黎明;生命教育的哲学思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家骏;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02期
2 卡米拉·卡马力;;关于“生活教育”理论的几点认识[J];和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3 毕明生;;职教视野中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再认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翟晓川;;浅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论与创新创业教育[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5 董宝良;;试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同杜威“做中学”的本质区别[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4年01期
6 王金国;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7 鲁印服;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初探[J];邢台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许静;;从“教学做合一”看素质教育[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6期
9 刘在琳;李清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现实价值[J];生活教育;2007年12期
10 屠棠;;生活教育理论的精辟阐述——重读《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有感[J];生活教育;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俊德;;以陶为师教学做合一[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2 高靖;;教学做合一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第三、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92年
3 荆世华;;从“教学做合一”到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7年
4 郭敏琰;;《陶行知文集》读后感[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5 魏仰文;;以陶为师绝不是为了昨天[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6 谢水芬;;试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辩证观 兼论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7 陈永东;;试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与新课程教学改革[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8 李玉生;;要什么 学什么 教什么[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9 阎有生;;生活教育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89年
10 王镜虞;;陶行知的教育哲学观浅析[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第三、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苏军;推动教育均衡配置优质发展[N];文汇报;2006年
2 徐卫红;陶行知和他的“生活教育”理论[N];光明日报;2005年
3 马虹;试析陶行知“生活教育论”[N];贵州民族报;2006年
4 祝彦;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N];学习时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沈祖芸;从“文体工程”到“文化攻略”[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张树伟;暑假就到了,我们来读陶行知[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云南弥勒县教育局 赵应华;营造书香校园,校长和教师先要心有阳光[N];中国教育报;2005年
8 汪海燕;杨立威指出扎实开展陶研工作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N];黄山日报;2007年
9 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 傅道彬;践行陶行知思想服务新农村建设[N];黑龙江日报;2008年
10 胡锦生;创建和谐教育 培养和谐人才[N];定西日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艳萍;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2 陈丞;试论陶行知的学习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列;新课改背景下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秦瑜;陶行知文化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5 廖瑜;陶行知的新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四川大学;2006年
6 洪二丽;陶行知“以教人者教己”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何飞;陶行知、晏阳初乡村教育思想的比较[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申林静;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陈启新;试论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陶克祥;陶行知健康教育思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373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337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