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教育爱:集体无意识的共识性疾病

发布时间:2017-12-27 05:00

  本文关键词:教育爱:集体无意识的共识性疾病 出处:《现代大学教育》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爱 共识性疾病 本质 理想


【摘要】:教育爱是一种博爱、神爱、类父母爱,这早已是民众、教师的普遍共识。然而教育爱本质的遗漏或异化,使教育爱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共识性疾病。具有旅行箱性质的教育爱,其本质发生位移甚至变异,具体表现在:"知识就是力量"是一个深入人心的长期误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异化为"法海你不懂爱";尊重与理解的"不在场"让"爱"无家可归;"毕其功于一役"是一个根深蒂固的社会荒诞逻辑。我们有必要重温教育爱的本质,明晰"圣人"、"全人"是教育爱的理想,"让每个人成为他更好的自己"则是教育爱的本质。
[Abstract]:Education love is a kind of love, God love, and kind of parents love, which has long been the common consensus of the people and teachers. However, the omission or alienation of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al love makes the love of education become a collective and unaware consensus disease. Suitcase with nature of love education, the essence of displacement and variation, specific performance in: "knowledge is power" is a popular term misleading; "a virtuous man" alienation "you don't know love Fahai"; respect and understanding "Absence" to "love" the homeless; "accomplish the whole task at one stroke" is an ingrained social absurd logic.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review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al love. It is clear that "saints" and "whole people" are the ideals of educational love. "Let each person become his better self" is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al love.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2013年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教育爱’问题的前提批判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G31359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教育是爱的艺术,爱是教育的底线,这似乎是永恒的话题,也是永恒的共识。这种共识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国家、社会对教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法令性要求中。在民众的心目中,“‘教育爱’是一种‘博爱’……‘教育爱’具有神爱的特性……‘教育爱’是父母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4期

2 王有升;;教育爱——一个被忽略了的教育学核心范畴[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3 左佳;;爱是教育的底线[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王超;陈飞;;多元文化时代“教师”道德主体的困境与抉择[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5 刘攀;;论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爱”思想——读《林哈德和葛笃德》有感[J];鸡西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丽兵,陈贤忠;人的全面发展视界中的高校德育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钟文芳;试论裴斯泰洛齐“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理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3 周艳;李新;;教学病理学视角下对“对话教学”实践的审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4 张庆华;;高校法学教师研究性教学方法的选择原则[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7期

5 刘旭东;吴原;;教育理论学术旨趣的实践转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陈云亮;;部分大学生正确生命观缺失原因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王潇;;试论孟子的人格美学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8 孙志娟;;以人为本视角下对传统少儿道德教育的反思[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陈丽平;李义发;;1917年后梁启超的法律思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方银霞;;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春花;曹凤月;;中国家庭中儿童虐待的原因分析——以伦理学为视角[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张传燧;王双兰;;《学记》对注入式教学的病理分析及其现实价值[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钟文芳;;试论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徐学莹;;裴斯泰洛齐论智育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杨梅;;西方幼儿游戏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胡晓;;家庭:儿童道德习得的“原生地”——读裴斯泰洛齐著作《林哈德和葛笃德》[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蔡芳;罗祖兵;;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目的——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现实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王勇;;中学化学教学模式改革探讨[A];湖北省中学化学“两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文件和论文集[C];2007年

9 黄安琪;;“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实践中的探析[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董朝霞;张译文;;党的“十八大”精神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体系设计[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旭东;吉林省全民创业政策体系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曹立新;思想政治工作情境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吴洪富;大学场域变迁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张姝;论教师的文化觉醒及其教学实现[D];西南大学;2011年

9 李传英;幼儿园课程知识的文化哲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红轶;新课程视域下的思想品德课生命观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2 杨卫忠;江阴市农村高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调查与提升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陆文龙;小学体育课运用游戏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甘桔;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钱啸寅;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运行绩效评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颜春霞;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多维互动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罗国锋;洪宗礼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轶;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及策略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陶艳;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激励性评价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由丽;网络时代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衣俊卿;论社会转型时期的生存模式重塑──关于价值重建与文化转型的深层思考[J];北方论丛;1995年04期

2 崔玉华;;从裴斯泰洛齐“教育爱”思想透析当今“校园冷暴力”现象[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陈学军;;困境与出路:当代教师的道德使命[J];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4 高文毅;简论教育爱[J];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02期

5 潘成彪;;高校教师师德考核探析[J];今日科苑;2010年04期

6 李丽;;建构以“爱”为基础的现代教育——裴斯泰洛齐“爱”的教育启示[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7 查永军;;高校教师考核目标的背离与纠偏[J];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23期

8 潘希武;;师德量化考核的限度及其消极性[J];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9 罗兰;;美国高校教师入职门槛及启示[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杨汉麟;陈峥;杨佳;;论裴斯泰洛齐爱的教育及其现实意义[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建平,黄群;论绿色壁垒的伦理应对原则[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10期

2 徐立红;;确定性桥接参照及其认知语用因素[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袁学敏;论《红楼梦》与《巴马修道院》的共识性[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 卢熙;建构主义翻译学中的交往观[J];保山师专学报;2004年06期

5 孔凡成;课堂教学模式的交往分析[J];语文建设;2005年02期

6 周晓静;暗示教育的特征[J];江苏教育;2001年22期

7 朱林娟;由“老师,说说你的好不好?”想到的[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年04期

8 ;经济社会[J];开放时代;2003年02期

9 李晓凤;从高校心理咨询团体理解的角度谈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内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04期

10 厉以贤;高等教育观念、高等教育发展改革和社会文化[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林洪运;盛志勇;;2001年华盛顿国际脓毒症定义会议介绍[A];2003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何德坪;戴戈;;超轻型金属结构的发展[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李旭芳;陶和林;李树斌;;高校图书馆对高校教育改革的作用及问题分析[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琦芳;除了时间,还需要什么[N];文汇报;2004年

2 张向明;家居装饰的原则[N];中国旅游报;2000年

3 韩晓静;让员工为效益而努力[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韩晓静;让你的员工为效益而努力[N];中国经营报;2001年

5 ;世界经济预测机构及其预测方法[N];北京科技报;2002年

6 洪治纲;时尚化一个致命的精神陷阱[N];文艺报;2002年

7 和讯 孙卫党;热点切换 维持反弹[N];科技日报;2001年

8 徐冠华;构建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的环境[N];科技日报;2003年

9 省委党校教育长 祝福恩;搞好反腐倡廉教育[N];黑龙江日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江湖;近观远瞻江南文化散文[N];文艺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丽;论平面设计中的图形符号及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唐琼萍;建交后的中韩关系[D];武汉大学;2004年

3 王瑞军;司法解释的目标及实现[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简;跨国酒店跨文化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5 刘锐;预设的语义和语用分析[D];河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403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3403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8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