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教育史研究:应当增强一定的解释力——基于教育史研究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7-12-27 10:36

  本文关键词:教育史研究:应当增强一定的解释力——基于教育史研究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 出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史研究 解释力 创新


【摘要】:教育史研究需要对一些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反思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教育史研究的解释力,用一种新的解释超越以往或者现有的解释。教育史研究应当在叙事研究的基础上加强问题研究,在宏观研究的同时加强微观研究,在寻求真相的基础上坚持客观性原则,在坚持"本土化"研究的同时加强"国际化"研究。教育史研究是否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应该是判断什么是"好的教育史研究"的重要标准之一。
[Abstract]:The research of educational history needs to reflect on some basic problems. The purpose of reflection is to enhance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educational history research, and to transcend past or existing explanations with a new explanation. The research of educational history should strengthen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narrative research, strengthen microcosmic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of macro research, adhere to objectivity principle on the basis of seeking truth, persist in localization research, and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ization research. Whether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has a strong explanatory power should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criteria to judge what is "a good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
【基金】:教育部2011年规划课题“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的问题与范式”(11YJA880026)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0-09
【正文快照】: 一、教育史研究:需要关注一定的解释力目前,教育史学科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况并没有完全改观,但是教育史研究本身并不甘沉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例如,一些教育史博士论文以专题的形式结集出版,国外教育史专著和教材新一轮的引进和翻译,一些研究者注重教育史学的研究,以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兼,余伟民;“冷战史新研究”:源起、学术特征及其批判[J];历史研究;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涛;关于建国以来中苏教育交流史研究状况的综合评述[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戴超武;;斯大林、苏联外交与冷战的起源[J];俄罗斯研究;2013年01期

3 赵玉明;;文化冷战与冷战初期的苏联反美宣传——以中央宣传鼓动部解密档案为切入点[J];俄罗斯研究;2013年01期

4 肖河;;冷战结束的理论冲击——回顾国际关系理论界有关“冷战缘何结束”的争论[J];东岳论丛;2013年04期

5 冯峥;;美国是如何赢得冷战的?——评《长和平:冷战史考察》、《美利坚独步天下》及《人心之争》[J];国际政治研究;2013年04期

6 余伟民;国际斗争与本土革命:冷战逻辑的解读——从《冷战与革命》看冷战史研究范式的创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陈波;;外交史与现代化进程的交叠——美国学界“朝鲜战争起源研究”流派述评[J];韩国研究论丛;2007年01期

8 张曙光;;拓展冷战研究——兼论中美关系的“多元多层比较”分析[J];世界历史;2007年03期

9 汪朝光;平实叙事 寓论于史——评《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J];近代史研究;2003年06期

10 李明海;;以“冷战”为例,评高中历史新教材[J];历史教学;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许翔云;;480公法下的合作主义实践——以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为例[A];第九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晓亮;阿富汗战争:苏联高层决策研究(1979-198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滕帅;追寻缓和:英国与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1961)[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谈丽;小阿瑟·施莱辛格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陈波;李承晚政权与美韩同盟[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曲升;美国外交史学中的“威斯康星学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谷雪梅;冷战时期美澳同盟的形成和发展(1945-1973)[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汪婧;美国杜鲁门政府对意大利的政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范文南;依附·探索苏联美术对中国油画教育的影响(1949-1976)[D];上海大学;2010年

9 陶亮;理想主义与地区权力政治:冷战时期印度对外政策[D];云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栗焦阳;试析1948年意大利大选与美国的对意政策[D];河南大学;2011年

2 郭凯;约翰·路易斯·加迪斯的史学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朱丽丽;论1980年以来的中国大陆丘吉尔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白建才;近年来美国的冷战史研究[J];历史研究;2002年01期

2 戴超武;“新冷战史”与当代美国外交史学思潮[J];美国研究;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上雄;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02期

2 杜乃鑫;开展创新教育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兼谈学习江泽民同志创新思想的体会[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3 李方;论教会学习与创新[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马有才;创新型教、创新型学与可持续发展型人才的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2001年03期

5 曹建平;素质教育评价制度的特点及构建原则[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年02期

6 高珑珑;创造性教学研究三题[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韦铁;创新时代呼唤创新型教师[J];镇江高专学报;2002年04期

8 朱跃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创新教师培训特色[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杨怀祥;试论创新教育[J];攀枝花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10 李生敏;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创新哲学教学模式[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阎国华;;关于“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的几点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2 施克灿;;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考证问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3 许建美;;布里克曼教育史学观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4 江铭;;教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5 陈桂生;;略论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以今度古”现象[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6 李爱萍;;西方教育史研究模式演变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7 王文宝;;中央教科所教育史研究室20年回顾与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李忠;;中国教育史研究的目标定位及其发展走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9 许国春;;对近年中国教育史研究之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10 施国恩;;日本的教育史研究组织及其新动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瞿明智;“一材多练”巧创新[N];重庆日报;2001年

2 邱学华;在尝试中创新[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华北油田采一中学 郭庆玲;创新:从课堂教学抓起[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董磊;教育理念的创新[N];社会科学报;2001年

5 杨孔炽;关于教育史研究的价值问题[N];光明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贺春兰;教育,创新与创新之外[N];人民政协报;2002年

7 何东昌;为共和国教育史研究奠基[N];中国教育报;2003年

8 顾佳怡 记者  双生;《南京教育史》举行首发式[N];南京日报;2007年

9 张香爱;“教”的创新与“学”的创新[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10 ;今年教育干些啥?发展 创新[N];中国教育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海丽;经济利益多元化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贾宏燕;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中国文化渊源与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于珍;近代上海同乡组织与移民教育研究(1843-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周惊涛;海洋史视野下明清闽台区域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D];厦门大学;2008年

5 司洪昌;嵌入村庄的学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郭娅;元教育史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袁媛;热闹而寂寞的乡村教化[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周宁;地缘与学缘:一九二○年代的安徽教育界(1920-1926)[D];复旦大学;2007年

9 张小坡;清代江南公共教育资源筹措配置的历史地理学分析(1644-1911年)[D];复旦大学;2008年

10 王强;理想与现实:美国农村普及教育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青;学校管理企业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恒川;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崔慧广;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财政体制创新[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文艳;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突破与创新[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武恒光;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融资制度的经验与创新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6 龚继峰;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D];南昌大学;2008年

7 郝丽霞;2000年以来教育史研究的主要进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8 郑娟娟;论近代教会教育在安徽的发展[D];安徽大学;2007年

9 宋臻垠;两汉时期西南地区的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谈晓奇;克雷明教育生态学理论述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413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3413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4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