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化知识与平民教育的使命
本文关键词:在地化知识与平民教育的使命 出处:《中国图书评论》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平民教育 构成教育 食材 生态文明 吉尔兹 人性本质 外部性 使人 历史过程 生产效率
【摘要】:正大家都会认可,一顿美食之所以美,最重要的因素是其食材,其次才是烹饪的手法。教育之美,最要紧的是什么呢?是美丽的校园吗?是优秀的老师吗?是明理的家长吗?显然,这些都是构成教育之美的因素之一,但最要紧的,是教育的原材料——知识,唯有知识之美可以成就教育之美,缺了她,教育就是枉然。今天,由于对这一认识的不足,我们的教育在错误的道路上愈行愈远,正
[Abstract]:Zhengda home would agree that a delicacy is beautiful,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s the ingredients, followed by cooking techniques. The beauty education,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e beautiful campus? Is a good teacher? Life is parents? Obviously, these are one of the factors the beauty of education, but most of all, is the raw material of Education -- knowledge, only the beauty of knowledge can make educ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without her, education is in vain. Today, due to the lack of this knowledge, our education in the wrong way far more lines are.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大家都会认可,一顿美食之所以到了很多,但也失去了很多。从更长的美,最重要的因素是其食材,其次才是历史过程来看,我们得到的终将失去,烹饪的手法。教育之美,最要紧的是什而失去的将永不再来。么呢?是美丽的校园吗?是优秀的老师环境的大面积损毁是一个方面,人吗?是明理的家长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邓翠华;;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2 汪居扬;;论卡尔·波兰尼的“有机社会”思想[J];理论界;2012年05期
3 杨伯溆,李凌凌;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演变、媒体的作用和全球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01期
4 田松;;工业文明的痼疾——垃圾问题的热力学阐释及其推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吴彤;;两种“地方性知识”——兼评吉尔兹和劳斯的观点[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游建荣;走向日常生活的美学意识形态——解读社会演进中的消费文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李晓星;;社会转型中媒体的消费主义文化变异解析[J];今传媒;2012年03期
3 杨芳平;跨国公司对传播全球化的作用[J];当代传播;2003年03期
4 汤志耘;;广告传播与消费文化[J];中国广告;2007年04期
5 邰小丽;;试析大众媒介在中国消费文化兴起和传播中的作用[J];国际新闻界;2009年05期
6 郭毅;;地方性知识:通往学术自主性的自由之路——“管理学在中国”之我见[J];管理学报;2010年04期
7 刘卓雯;;农村学校教育中乡土教材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基于“地方性知识”的解读[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年06期
8 武青艳;罗玲玲;;日本创造技法的地域性特征剖析——一种地方性知识的研究视角[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9 晋伟;;消费异化与文化误导[J];北方论丛;2013年01期
10 邢永民;刘燕;;试论《中国历史地理》地方课程的开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波;;地方性知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新视角[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2 崔波;吴彤;;地方性知识视野下的洋务派的翻译出版[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3 路圣婴;;地方性知识的传播可能[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翟源静;;“地方性”视角下的证伪主义[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5 夏文利;;地方性知识标准化过程的探究——琼·藤村关于癌症科学标准化过程的解读[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6 韩芳;;印度科学传播媒体的失效探析——基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7 张殿元;;广告文化消费至上观的价值批判[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8 夏文利;;地方性知识标准化过程的探究——琼·藤村关于癌症科学标准化过程的解读[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9 吴彤;;复杂性、地方性与文化多样性[A];科学发展观与民族地区建设实践研究[C];2008年
10 呼思乐;;蒙古刀的文化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民族地区建设实践研究[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伟;广义科学哲学视野下中医本性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赵伟;广义科学哲学视野中医本性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李义杰;媒介与文化资本[D];浙江大学;2012年
4 王慧;中国电视商业广告文化价值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刘芳;时尚杂志与中产阶级女性身份[D];上海大学;2006年
6 董天策;消费时代的中国传媒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李宁;建筑聚落介入基地环境的适宜性[D];浙江大学;2008年
8 徐小立;1990年代以来中国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9 裘涵;科学技术论视野中的技术标准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高永亮;网络传播消费主义现象批判[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荣子;传媒在消费社会中的作用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苏颖;传播的权力偏向[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何晨阳;我国社会转型期居民消费观念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杜娟;人与动物粮食之争[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李自会;2000年以来个旧市矿业开发下彝族地方性知识的断裂与扭曲[D];云南大学;2011年
6 朱晶晶;符号视角下绝对伏特加广告创意解析[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7 焦雅敏;消费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当代通俗小说[D];河北大学;2010年
8 余昶;文化产业本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刘露;从新知识类型视角反思默顿有组织怀疑主义规范[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董保堂;老字号品牌营销的传播模型建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松;;为什么我们可以在都市的街头喝一瓶矿泉水 有限地球时代物质和能量的转化链条[J];博览群书;2006年01期
2 叶舒宪;“地方性知识”[J];读书;2001年05期
3 蒋钧;唐耀庚;;全球温度变化的热力学平衡和最新发现[J];地学前缘;2008年06期
4 休·拉弗勒斯,陈厮;亲密知识[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3年03期
5 苏杨;;鱼缸里的江湖[J];环境;2004年03期
6 郭于华;史云桐;;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布洛维“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的启示[J];开放时代;2008年03期
7 乔瑞金;;生态文明是可能的——“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国际学术会议综述[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06期
8 余谋昌;;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抉择[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韩民青;;新工业化与中国的崛起[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10 沈原;;又一个三十年? 转型社会学视野下的社会建设[J];社会;2008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李平;[N];福建日报;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本刊编辑部;;教育要真正面向平民[J];教育;2006年07期
2 杜菊辉;评晏阳初及其平民教育派的理论和实践[J];益阳师专学报;1995年03期
3 文克成;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与中华民族凝聚力[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4 ;编辑手记[J];中国教师;2007年03期
5 颜晓菁;;厦门“五齐学校”:“平民教育”实践者[J];就业与保障;2008年09期
6 吕云飞;二十世纪上半叶我国平民教育运动的回顾与反思[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6期
7 张良才,刘义江;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述评[J];齐鲁学刊;1994年03期
8 王家进;20年代的“希望工程”──太原平民教育运动[J];城市研究;1994年02期
9 张晓震;;平民化,教育的必由之路[J];教育;2008年22期
10 李继星;抗战前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与当今的社区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伟国;;简论20年代风行全国的平民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黄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储朝晖;储淡如;;平民教育与皖西农民运动的兴起[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何光峰;;蒋梦麟平民教育思想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李治德;;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农村公民教育的启示[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夏辉映;;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石河;;晏阳初的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周可桢;;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教育新趋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耿新锁;;论陶行知的电化教育思想与实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吴畏;;在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版编辑 胡冰 北京 非政府组织职员 劳粮 河北 退休教师 方圆 北京 自由职业者 王红茹 北京 媒体记者 丁海东 吴军 江苏 企业职员;平民教育任重而道远[N];经济日报.农村版;2006年
2 市教育局副局长 蓝献华;“平民教育”万岁[N];丽水日报;2006年
3 王学江 谢云挺;中国需要“平民教育”[N];协商新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郑晓强;给打工族一个学习的“家”[N];福建日报;2008年
5 记者 王学江、谢云挺;平民教育才能给国家以希望[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6 北京晏阳初农村教育文化传播中心 邱建生;平民的教育怎样才能不沦为口号教育?[N];南方周末;2007年
7 本报记者 李陈续邋本报通讯员 黄俊军;从“状元之乡”到平民教育热土[N];光明日报;2008年
8 察己今;学杂费全面“免单”吹响平民教育冲锋号[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9 本报资料室供稿;上个世纪的平民教育[N];华夏时报;2001年
10 江芸涵;站在公平的起点上[N];四川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颖夫;晏阳初“平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杨才林;“作新民”、“唤起民众”[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尔杰;民国北京“平民教育”的渊源与兴起(1912-1920)[D];北京大学;2012年
4 李海云;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汪楚雄;中国新教育运动研究(1912-1930)[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文海;壬戌学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朱煜;江苏民众教育馆研究(1928-1937)[D];苏州大学;2012年
8 姚玉香;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博;清末民初教育期刊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之研究(1901-1922)[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姗姗;20世纪20年代吉林平民教育初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2 王迎;晏阳初平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2年
3 赵燕;教育公平视域中的“穷人教育”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赵松涛;晏阳初平民教育方法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3年
5 徐利颖;晏阳初平民思想及其实践的当代意义[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唐献玲;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想;戴季陶教育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吴晓伟;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的发展嬗变及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绍春;清末与民国前期天津社会教育研究(1905-1937)[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爱梅;蒋梦麟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572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357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