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论“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

发布时间:2017-12-31 00:41

  本文关键词:论“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 出处:《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学 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 教育问题


【摘要】:自现代教育学建立以来,教育学一直把教育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对教育学史的考察发现,由于受到不同哲学本体论的影响,教育学对自己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也有不同的理解。近代以来,教育学研究者或者站在自然科学的立场,或者站在语言哲学的立场,或者站在社会科学的立场,或者站在人文科学的立场来理解"教育现象",由此也就有了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批判教育学、思辨教育学等不同取向的教育学理论流派。当代教育学研究者质疑把"教育现象"作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张把"教育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种立论混淆了"问题"与"问题的对象"之本质区别。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但是这里所说的"教育现象"需要在反思已有立场的基础上,站在一种人文科学的立场来理解其本质规定,进而确立相应的研究方法,以使教育学理论不仅具有足够的解释力,同时亦能够对教育实践发挥规范指导作用。
[Abstract]: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education, education has been the phenomenon of educa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philosophical ontology, the pedagogy of "educational phenomenon" of their object of study, also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Since modern times, the educational researcher or stand in the position of natural scienc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or stand in position or standing in the position of Social Sciences, humanities, or standing in the position to understand the "education", which also have experimental education, cultural education, critical pedagogy, speculative pedagogy different orientations of educational theory study on the genre. Contemporary educators question "education phenomen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education, argues that the "education" as its research object. The essence of this argument confuses the "problem" and "problem" of the object of teaching difference. Pedagogy is a study of the phenomenon of Education Science, but the "educational phenomenon" need to review the existing position based on the stand in a position to understand the humanities essence, and then establish corresponding research method, in order to make the education theory not only has enough explanation, at the same time can play a guiding role in the spec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是教育学研究方法论的根本问题,也是教育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根本问题。自现代教育学建立以来,有关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就一直是争论的焦点问题。受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发展的影响,人们对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理解也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从而使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教育叙事:从教育研究方法到教师专业发展方式[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2 陈向明;;理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1期

3 陈向明;;范式探索:实践—反思的教育质性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4期

4 朱茜;;教师应学会“拿笔杆”[J];才智;2011年25期

5 章迪薇;;生活世界视域中的成人教育探索[J];成人教育;2009年06期

6 王凯;教师叙事与专业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7 王凤云;后现代的渗透与人文教育观[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张阳;;论现象学教育哲学[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9 刘良华;;德育叙事的事件、冲突与道理[J];中国德育;2012年20期

10 盛红镭;;体验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3年2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年

2 杜芳芳;从行政控制到专业引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微;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变化轨迹与规律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4 张丽莉;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在我国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可行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鞠玉翠;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侯晶晶;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醒东;事件·场景·交往[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谢登斌;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万海;重返德性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卫芳;高职学生的生活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军;从旁枝到主干[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小伟;高中生生命价值观及其教育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晓征;现象学教育学视域下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现状及对策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锁馨;国际视域下实践导向的教师培训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李永梅;中学教师教育叙事研究的问题及路径探索[D];西南大学;2011年

7 张艳;高校辅导员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张艳;《小学英语》立体化教学资源设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曾曦;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体验式学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肖雪莲;体验教学在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晓光;试谈教育学的人文属性[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2 叶巧先;认识与分析:教育学中国化[J];理工高教研究;2002年05期

3 杨宏飞,刘佳;教育学面临的几个挑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17期

4 巴战龙;教育学的尴尬[J];读书;2003年10期

5 ;教育学的贫困[J];教师之友;2003年10期

6 孟兰兰;;谈隐喻在教育学中的作用[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李政涛;教育学的生命之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09期

8 周宗钞,盛群力;从“科学化”到“消亡”——对教育学的回顾和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09期

9 李政涛;解读课程理论与教育学的关系——兼论当前课程研究方向的转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10 李菲;试论教育学的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定位的演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教育学方法论是什么?[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杨小微;;中国教育学:在与相关学科的对话中成长[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3 李乃涛;;民间教育学述评[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4 ;第二章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修养[A];博物馆社会教育[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张应强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学依然面临“学科化”困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庞守兴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顶天立地”:中国教育学发展之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伍红林;调准我们教育学的焦距和色温[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钟启泉;告别“罐装” 走近真实[N];中国教育报;2002年

5 刘慧珍;寻找“教育学文化性格”之径[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金鑫;《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建造教育学理论大厦基石[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7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顾明远;《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讨》 探未发明的新理 入未开化的边疆[N];中国教育报;2001年

8 周霖;重建教育理论创新的灵魂[N];中国教育报;2005年

9 刘旭东 西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提供平台:引领教育与社会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程亮;教育学的“实践”关怀[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庞庆举;教育学的人性假设与理论构建的关系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朱成科;生成论哲学视阈中的现实教育“道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东方;复杂性理论观照下的教育之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马德四;教育信息化本质研究:教育学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珂;论教育学的人文意蕴[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王晴;“教育学立场”辨[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惠雨;论教育学话语的若干问题及未来趋势[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陆婷;论教育学话语的形成[D];苏州大学;2009年

5 李迪;无立场教育学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燕敏;论教育学的方法论基础[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雪;教育学原创性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8 张晓东;从学校教育情境中的惩罚谈作为策略的教育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婧;国外教育学著作中的范畴及其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10 连芳芳;吉鲁的后现代批判教育学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572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3572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f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