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的教育”:内涵、困境与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18-01-01 04:26
本文关键词:“适合的教育”:内涵、困境与路径选择 出处:《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适合的教育",即适合学生的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适合的教育",首先是合乎人性的教育,其次是适合学生群体特点的教育,再次是适合学生个体的教育。三者具有词典式顺序,不可颠倒,也不可偏废。班级授课制是"适合的教育"的制约因素,阻碍着"适合的教育"的实施,但并不由此否定和废除班级授课制。我们只能在班级授课制的框架下进行改革,寻求可行的出路,包括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建立基本标准和多样性统一的教育制度,进行课程、教学和评价的改革,凸显个性的差异。
[Abstract]:The "right of education", which is suitable for students of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value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 reform in our country. "The first is suitable for education, humane education, the second is suitable for students of education, again is suitable for students of individual education. The three have the dictionary order, can not be reversed, too can not be neglected. The class teaching system is the" constraints for education "," the implementation of hindering suitable education ", but does not negate and abolish the class teaching system. We can only teach reform system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class, to seek a feasible way, 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tudent-centered "concept,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basic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diversity unified education system, the reform of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the differences highlight the personality.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我国教育哲学学科发展的世纪反思与人学建构”(BAA12001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公民教育的本土实践:基于百年母语教科书的文本分析”(17YJC88007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随着“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合的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甚至被奉为教育改革的圭臬,认为“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然而,如果我们不能对“适合的教育”做出审慎的思考,不能全面理解“适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商春锦;班级授课制的历史、现状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7期
2 胡成霞;李丹;;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沿用不衰的原因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6年36期
3 袁昊;;“改革”还是“改良”——班级授课制带来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4 李继秀;;班级授课制改革走向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5 冉苒;班级授课制产生于欧洲之说质疑[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6 居小燕;;试论班级授课制的发展及改进措施[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20期
7 刘学武;;对“班级授课制”的再认识[J];学校管理;1999年02期
8 董玉梅;;浅谈班级授课制下的因材施教[J];山西政报;2003年17期
9 刘云芳;谈班级授课制的发展与改进[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10 陈明芳,刘上福;谈班级授课制的局限和素质班的建立[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亚书;班级授课制的历史发展与德育改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629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362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