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的本土化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教育社会学的本土化发展研究 出处:《教育与职业》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高教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主张要求实现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的目标,将我的国民性话语融入到高教教育中,从而实现自身文化在教育中占主体的目标。文章从高等教育中社会教育学的本土化出发,进一步探究了推进教育社会学本土化进程的途径。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more and more scholars began to advocate the implementation requirements of "localization" education society, will be integrated into my national discourse to higher education, so as to realize the cultural main body in education. From the localization of soci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further exploration the way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localization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人文社科系;
【分类号】:G40-052
【正文快照】: 当下,高等教育系统中,社会教育学领域研究教育本土化的学者和相关研究者,逐渐开始讲求自我本土化意识的理念,和西方中心主义相抗衡,从而实现自我发展。当前我国教育社会学的高教发展本土化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通过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探究出合理的问题解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姗姗;于伟;;本土化信念:我国教育理论本土化之前提性动因[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张人杰;;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探索中需要澄清的三个问题[J];教育研究;2009年09期
3 周元宽;;教育家的诞生:教育理论“走向”教育实践的社会学考察[J];教育与职业;2008年29期
4 石艳;;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研究的反思[J];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5 吴康宁;;“社会理论”的兴起对教育社会学意味着什么[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天君;;中国教育社会学“学科论”百年概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4期
2 杨兆山;张海波;;整体性视角下的教育改革与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李广;马云鹏;;课程价值取向:含义、特征及其文化解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戴军;戴淑艳;;试论我国“教育本土化”研究演进的话语谱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李泽林;;中国教育人类学本土化取向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年01期
6 李松涛;;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年01期
7 王建华;;教育学:学科门类还是一级学科?[J];复旦教育论坛;2012年02期
8 孔锴;杨静哲;;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的社会理论解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年05期
9 马多秀;;本土化视域中的农村儿童德育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10 吴康宁;;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1979-2008)[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殷建华;走向教育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卢锋;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翠兰;精神追寻:农民工子女的语言与自我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桑志坚;超越与规训[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5 刘津池;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景晓;专业社会工作嵌入与扎根本土社区的经验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
2 李佩佩;基础教育中合作学习的问题与解决策略[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江涛;教育学的本土立场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孙志强;大学党委书记的角色及素质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5 张起志;毛泽东晚年教育思想精髓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6 闫妍;高中语文合作学习教改实践问题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民辉;对国外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柳海民,孙阳春;再论教育理论的原创性[J];东北师大学报;2004年05期
3 曾水兵;雷云;;存在主义哲学对我国教育学研究的影响与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林丹;;基础教育改革30年:策略转向与路线生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约翰·埃利奥特,仲文;《大纲》作为社会理论: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之间的链环[J];国外社会科学;1979年01期
6 萧俊明;走入21世纪的澳大利亚社会科学——构成、变化与走向[J];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7 张人杰;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社会学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02期
8 刘生全;教育批评的社会基础透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2期
9 姬哲;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J];河北学刊;1991年04期
10 项贤明;比较教育:话语与权力[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长伟,杨昌勇;20世纪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的回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3期
2 易东平;论学科体系中的教育社会学[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楚江亭;教育社会学研究与发展的困境及应重视的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01期
4 庄西真;教育社会学的本土研究和自主发展[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0期
5 高水红;“谁的?”与“何以可能?”——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两种知识学设问[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0期
6 邓伟志;;教育社会学的前沿问题[J];群言;2004年01期
7 吴刚;;教育社会学的宏观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07期
8 董泽芳;关于社会转型期教育社会学使命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02期
9 吕鹏;论教育社会学的性质[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10 徐赛虎;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特征[J];柳州师专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论学校组织的人为性——基于布迪厄教育社会学理论的思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吴涛;;网络教育的教育社会学批判[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翟本瑞;;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 儿童读经运动的教育社会学反省[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杨昌勇 胡振京;中国教育社会学恢复重建的奠基之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张白;教育社会学的新视角[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潘懋元;社会学眼光研究高等教育[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宗伟;“高尚”与“卑贱”的距离[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寅滢;“三好学生”:一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林艳;学校组织中的病理现象及其诊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陈太忠;隐蔽的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吕杰昕;课程场域中的权力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俊翔;边缘生存:“学生弱势群体”的社会学解读[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758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375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