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教育的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本文关键词:中国公民教育的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出处:《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公"字具有指称"尊长"、"诸侯"、"国君"等社会伦理和政治多方面的主体性内涵。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进程中,"公"字的主体性内涵,又相继经历了从指称国家(政府)的"公家",到面向全体国民开放的"公域"(公共领域),再到可以直接面对国家的个体"公民"的演变。这一平民化的历史演变路线,昭示着当代中国公民教育在确认全体国民作为"合法公民"政治身份的同时,还必须改造传统儒家"家国一体"、"公私不分"的血缘、亲缘和家族伦理模式,从而使当代中国公民在当前的流动社会中承担起对"陌生人"的道德责任。与此同时,为有效抑制作为公权力执行者的官员之私,应当使"公家"成为中国"法治公民"的质询对象。它意味着,"公域",不仅应当成为"公民与公民"之间的交往平台,而且应当同时成为"公民与公家"之间的交往平台。惟其如此,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我们才能形成一种个体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可以普遍通过自主选择成为"法治公民"、"道德公民"和"荣誉公民"的教育生态。
[Abstract]: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the word "Gong" has the subjective connotations of social ethics and politics, such as "veneration", "princes", "princes", and so on. The subjective connotation of the word "public" has experienced from the reference of the state (government) "public" to the "public domain" (public domain) which is open to all the people. And then to the evolution of individual "citizen" who can face the country directly. This popularized historical evolution route shows that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civic education recognizes the political identity of all citizens as "legitimate citizen"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family and country integration", "public and private" blood, kinship and family ethics model. In order to make contemporary Chinese citizens assume the moral responsibility to "strangers" in the current floating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restrain the private of officials as the executors of public power. It means that the "public domain" should not only become the communication platform between "citizens and citizens". At the same time, it should be the communication platform between "citizen and public", but it is in the daily social life. Only in our daily social life can we form a kind of educational ecology in which individuals can generally become "citizens under the rule of law", "moral citizens" and "honorary citizens" through their own choices.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转型期我国公民教育的哲学基础研究”(12YJC880112)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路径、方法创新研究”(12JZD0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16
【正文快照】: 回顾近代中国的历史变革,我们会发现:自辛亥革命以后,随着“民主”观念的引入,在“天子皇权”去神圣化的同时,传统中国儒家人本主义也受到了西方原子式个体主义的极大挑战,一时间人们竟不知该借助何种文化去解读这个舶来的“公民”身份。在辛亥革命之后的短短十余年时间中,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公武;;资本主义国家公民教育简况[J];思想政治课教学;1985年09期
2 王小侠;转型时期的香港教育[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3 ;公民教育目标与思维方式的培养[J];学术研究;1999年01期
4 张耀杰;;李慎之本人的“公民教育”[J];山西文学;2005年10期
5 弓立新;肖川;;公民教育就是培养孩子民主的性格——访肖川[J];少年儿童研究;2006年04期
6 朱凌云;;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的新进展——北京第三届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国际论坛综述[J];中国德育;2010年12期
7 刘国华;学校公民教育刍议[J];学术研究;1998年02期
8 Alex Moore;林子斌;;培养公民的教育:关于课程与教学法的问题与争议[J];中国德育;2009年02期
9 ;美国公民教育的目标[J];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20期
10 李建文;;普纳荷学校的公民教育[J];中国教师;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晖;赵慧敏;;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公民教育与人的发展[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2 张志俭;;从信息到形式:通过传媒教育令公民教育教学变得更出色[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中国大陆学校德育改革的历史性转型[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洪明;;香港学校公民教育的历程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5 刘东建;;解构、整合与重建——大众传媒时代的公民教育[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丁永为;;二十一世纪初杜威教育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梁恩荣;;是什么使他们成为活跃公民?(汇报香港教育学院6月9日及10日两岸四地研讨会)[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陈知义;;哲人其萎 思想长青——浅谈叶圣陶教育思想在当代的价值[A];叶圣陶教育思想在当代的价值——江苏省叶圣陶研究会(2007)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郭志明;;凯兴斯坦纳改革国民学校的劳动教育思想及其理论价值[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王兆t,
本文编号:13773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377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