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追寻诗意:教育本真的失落与回归

发布时间:2018-01-15 06:33

  本文关键词:追寻诗意:教育本真的失落与回归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1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本真 诗意 教育目的 教育内容 教育过程 教育言说


【摘要】:教育目的是"为人"的,其价值取向是"人为"的。人的诗意生成性本质决定了教育具有诗意生成性的本质。中国传统教育以诗意文化为依托,运用诗意言说的方式,形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质效,自然具有诗意的本质。而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中,一度奉"理性教育"为圭臬,使得教育朝"逻各斯中心"发展,教育成为"非诗意"的存在。教育本真回归的路径在于教育目的指向培养完整的人、教育内容依托诗意文化、教育过程润泽心灵、教育言说凭借典雅的汉语。
[Abstract]: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human", and its value orientation is "human-oriented". The essence of human poetical generation determines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with poetic generation.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 is based on poetic culture. Using the poetic way to form the "spring weathering rain, moisturizing things silent" educational quality, naturally has a poetic nature, and 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China, "rational education" was once regarded as the standard. It makes education develop towards "logos center", and education becomes the existence of "non-poetic". The path of the return of true education lies in the aim of education pointing to the cultivation of complete human beings, and the content of education depends on poetic culture. The education process moistens the mind and the education speech depends on the elegant Chinese.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当教育管理习惯于用规训的方式灌输某种终极价值并日益丧失教育性的时候,教育能否把受教育者带到纯净的精神菩提树下,让他们在学校、在课堂自由把玩、自由开悟、自由创造?当教育技术无视人的主观意愿,一意孤行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教育,使教育日益物质形态化的时候,教育能否吸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润洲;李伟;;教育本质:一种现象学的拓展[J];教育学术月刊;2009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浩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正义观及其理论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王海斌;;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向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3 邵艳军;;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在联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4 周颖;;交往实践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5 袁家群;论人的最高本质及其同劳动、社会的关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质学说”的新探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汤文曙;陈明秀;;社会历史中的自然观——兼谈卢卡奇的“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汤文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哲学及其基本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周琦;;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剖析及其当代意义[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10 陶富源;关于价值、人的价值的几个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玉锁;;《管子》的成人命题:既仁且智,是谓成人[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陆心宇;;我在这里——近代经济学和哲学文本空间中的自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3 陶达;;马克思全面自由发展理论视阈下“幸福指数”体系的构建[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熙恩;;科学批评主体观的缺失与重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诗贵;肖凤仪;;社会公众推进消费文明的实践探讨[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杨佳倩;;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思想进程[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梁爱民;;论美与“人的本质对象化”——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经典命题的理解[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陶伯华;;智慧思维学精要——《思维科学概论》第十篇[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9 丁润生;;试论顺应自然超越时空的无元思维模式——兼谈无元思维模式与灵感思维的对比[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10 崔立宏;;谈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瑞;中国竞技体操制胜规律探骊[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3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9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10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6 姜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姜佳杞;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干群矛盾及调节机制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丁小飞;可持续发展观中代际公平问题的哲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卢楠;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石中英;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J];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2 刘晓英;;神会本质——从现象学引发的革命看原生态的本质和原生态的思[J];理论探讨;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云伟,李慧萍;重新审视和调节教学中的几个基本关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7期

2 吴晓丽;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启示[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曹永国;韩绮君;;人的终结和教育目的:后现代主义的现代意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4 安超;安涛;;杜威,离中国有多远——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2006年07期

5 谭敏;范怡红;;西方当代全人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6 马龙珠;王中海;;教育的终极目的——关注人的生存状态[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年07期

7 高桂桢;;爱因斯坦的教育目的观及其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潘发勤;;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趋势和需要思考的问题[J];教学研究;2008年06期

9 洪燕琴;;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之比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10期

10 王玉娟;;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观述评[J];科学之友(B版);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瑞;;由教育目的引发的思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肖凤彬;;从社会存在看教育目的的演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3 李学;容中逵;;论教育目的的生成性——基于杜威与怀特海的比较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许梦瀛;;论荀子的教育目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李孟星;;校园文化建设及其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功能[A];贯彻“十七大”精神,建设先进校园文化——广西首届校园文化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李文赞;;构建和谐教育的思考[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7 蔡芳;罗祖兵;;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目的——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现实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刘锡印;;科普展品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思考[A];2004年科技馆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4年

9 耿淑玲;伍成泉;;从《抱朴子外篇》看葛洪的世俗教育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褚洪启;;杜威的教育目的浅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瑾;一条走廊也能达成教育目的[N];成都日报;2009年

2 翟建会(作者单位系泽州县下村镇中学);教师要把育人放在重要位置[N];科学导报;2006年

3 肖擎;让教育的价值观明确起来[N];长江日报;2005年

4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 黄向阳;德育:淡化“工作意识”强化“目的意识”[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卢国华;奇思妙想展智慧[N];闽北日报;2009年

6 本报评论员;确立三个支点 明确教育目的[N];检察日报;2000年

7 胡 杨;给学生法治待遇[N];经济参考报;2005年

8 枫溪区云光中学 蔡彬;美术欣赏课中的审美素质教育[N];潮州日报;2008年

9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浙江大学教授 单中惠;走近外国中小学教育[N];社会科学报;2007年

10 沈峰;给学生申辩的权利:一种看得见的民主[N];工人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惠淑;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目的需要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 吴晓蓉;仪式中的教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留;论美国学校体育课程的生命关怀[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4 靳涌韬;教育学视域下我国现代学校变革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5 冯青来;文化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喜娟;美国综合高中发展危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吴洪伟;当代中国中小学纪律实践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康伟;师生主体间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龙藜;文化视野中的藏区小学与社区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赵崇乐;体育审美教育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阳叶;民族文化视野中教育目的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人性论认识演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姚永萍;四川省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学生教育目的的调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4 贾秋实;论怀特海的教育目的及其启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5 方建锋;论影响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主要原因[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李鸽飞;20世纪下半叶美国中等教育目的的演变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燕军;中美教育目的的取向之比较分析—个人、家庭、国家教育目的的视角及其整合[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8 卢珊;卢梭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教育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曹永国;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教育目的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景霞;刍议教育中的惩罚[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272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4272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5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