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抑或“超越”:中国教育文化的价值批判与建构
本文关键词:“适应”抑或“超越”:中国教育文化的价值批判与建构 出处:《当代教育科学》2014年1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教育的价值是一种文化价值,教育的主体性决定着教育文化应当具有对现实的超越性。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中的"读书做官论"、建国后的"教育为政治服务论"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盛行的"教育适应论",本质上都是工具主义教育文化观的体现。面对现代化和后工业社会的到来,新的教育文化应赋予独立性、民主性和内在性的内涵,为培育公民社会做好准备,为个体的自由发展提供条件。
[Abstract]:The value of education is a kind of cultural value. The subjectivity of education determines that educational culture should have transcendence to reality.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theory of "Education for Politics" and the "Theory of Educational adaptation", which has prevailed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re in essence the embodiment of the cultural view of instrumentalism education, facing the arrival of modernization and post-industrial society. The new educational culture should be endowed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independence, democracy and internality, which can prepar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ivil society and provide conditions for the individual's free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学科共建项目《本土化视角下的中西教育文化比较研究》(批准号:GD12XJY05)
【分类号】:G40-055
【正文快照】: 人类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不断追求物质丰富与精神自由的历史。在文明演变过程中,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深深地打上本族群的文化烙印。不同族群文化之间的冲突、濡化、侵蚀和兼容,构成了一幅精彩纷呈、此消彼长、兴衰相交的宏伟画卷。近代以降,不少东方国家由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樊浩;现代教育的文化矛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刘伟;;当代教育的文化责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张应强;;中国教育研究的范式和范式转换——兼论教育研究的文化学范式[J];教育研究;2010年10期
4 ;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6年02期
5 杨玉宝,于伟;创新素质培养与教育文化氛围[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文芳;试论裴斯泰洛齐“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理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2 周颖;;新改制院校女教师职业发展困境与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吴朗;罗莹;胡红武;袁新梅;;农村中小学“双人双语”教学模式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7期
4 刘乃峰;;浅析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农民工第二代”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9期
5 陈波;;人类教育终生化与陶行知的终生教育思想[J];爱满天下;2003年02期
6 曹长德;家庭早期教育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保护[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范国琴;教育对创造性人才成长的负面影响及其消除[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陈梅,陈怡红;论运动训练的适应与创造[J];安徽体育科技;2002年03期
9 牟荣康;;培养职校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思考与实践[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闫春梅;;教育关注儿童可能生活[J];保定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要振生;;近十几年来初中英语教材改革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2 钟文芳;单中惠;;夸美纽斯教育管理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钟文芳;;试论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赵蒙成;;试论卢梭教学思想的非理性特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苟亚春;;夸美纽斯“泛智”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薛勇民;王凤华;;生命哲学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价值观[A];2009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董立平;;中职课堂有效教学生本化策略初探[A];2012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颖;网络英语学习生态系统中的教师作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宋德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解读[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王燕华;大学科研合作制度及其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年
7 董吉贺;论“负面”教育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洪明;从“管理”到“辅导”:班级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汪丽梅;知识观视域中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萌;示范性高中办学国际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温江;小学校长对全纳教育的态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亚名;学习兴趣对高一学生地理成绩的影响及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5 陈炷响;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德育环境建设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郁蓓蓓;德育生活化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上的情境创设[D];苏州大学;2010年
7 马豪华;修身课——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D];苏州大学;2010年
8 缪素华;高中生问题意识的调查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朱晓留;论中学德育中的人文关怀[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严敏;中职语文教学形成性评价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芳川;;21世纪东亚文化建设与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项贤明;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同一性危机及其超越[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3 石中英;论国家文化安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樊浩;现代教育的文化矛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顾明远;石中英;;学习型社会:以学习求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项贤明;;教室里的强国动力——教育在近现代世界主要国家崛起过程中的重要促进作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顾明远;;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经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吴黛舒;;文化学和教育学中的“文化”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3期
9 张传燧;;大学之“道”与大学之“器”——传统大学精神解读[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10 王g,
本文编号:14346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434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