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点:教育人类学的本体性问题初探
本文关键词: 教育人类学 原点 本体 出处:《民族教育研究》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处在边缘之地的教育人类学是在人类学与教育学的对话交融中生成发展的。教育人类学的原点性、本体性问题至少有三个:一是人类为什么需要教育人类学?二是谁需要教育人类学?三是人类需要教育人类学做什么?完成什么使命?三大问题互有内在关联,它们的提出和解决可以让教育人类学在人类学术体系和知识体系中有所作为,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Abstract]:At the edge of the Anthropology of education i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lending in Anthropology and education dialogue. The origin of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the ontological problem of at least three: one is why human need of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Two is one who needs the Anthropology of education? Three is the human needs of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do what? What mission? Three problems are interrelated, they propose and solve to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human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academic system and knowledge system, to make their own contribution.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当代中国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课题编号:BAA11001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小微;;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实践立场及其表现[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年04期
2 李政涛;;论“教育田野”研究的特质——兼论田野工作中人类学立场和教育学立场的差异[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国彬;;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哀牢犁耙会[J];保山师专学报;2008年04期
2 王根顺;周晓玉;;美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史简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1期
3 李官;张婷婷;;论民族与文化的关系[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2期
4 刘刚;;乡土课程资源中哈萨克民族文化的开发实践——以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民族中小学校为例[J];昌吉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刘刚;;新疆中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述略[J];昌吉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王鹰;杨立峰;;从原始宗教仪式看习惯法的团结凝聚作用——以红河州红河县宝华乡龙甲哈尼族村寨的喜丧仪式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王国超;;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问题调查——以贵州民族学院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7期
8 祝磊;胡谦;;先秦监察法制的形态研究[J];船山学刊;2008年04期
9 吴玫;;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互动机制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10 王毅;倪胜利;;藏族人类起源传说的教育人类学阐释[J];中国藏学;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马寿荣;;都市回族社区的文化变迁——以昆明市顺城街回族社区为例[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施雨丹;;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世界中的教育回应[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黎军;赵翔宇;;试论教育科学研究创新——以教育人类学为视角[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鉴;;教育人种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岳天明;;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精神[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滕志妍;;关于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晓燕;;西双版纳勐海县贺开山地拉祜族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A];“民族教育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斐;;文化传承与认同中的音乐教育[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年
2 刘鑫渝;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天平;追寻完整的人[D];西南大学;2011年
4 向帮华;符号哲学视野中土家族敬祖习俗育人价值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邓桦;云南文山蓝靛瑶“度戒”仪式教育过程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郭海霞;论身体资本与身体教育[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7 杜芳芳;从行政控制到专业引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嵘;传统 创新与发展[D];兰州大学;2011年
9 温润芳;社会变迁中山西乡土教材的编纂与应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吕佩臣;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伟;从我国城乡差异看音乐教育公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孟振兴;大瑶山盘瑶木薯酒工艺的科技人类学考察[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杨雄;“害羞”之墙[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游荔密;高教版与语文版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数学(基础版)第一册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何月燕;土楼文化及其教育功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新坚;勐海县勐混镇拉祜族学生低学业成就归因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王攀攀;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问题探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张婷;西双版纳多民族学校中不同民族学生发展状况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何佩群;藏族小学英语教育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杨甜;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小微;;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实践立场及其表现[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芳;骆毅;;简评西方教育人类学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启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未来发展展望[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常永才;;何以促进教育人类学发展:美国学者学习领域研究浅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4 李政涛;;汉语教育人类学的发展轨迹及其特征[J];教育学报;2008年06期
5 樊秀丽;;教育人类学性格的探讨[J];教育学报;2008年06期
6 陈云恺;;人性培育与教育人类学的本土理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年03期
7 岳天明;;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精神[J];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8 倪胜利;;嬗变与抉择——黔东南教育人类学考察启示[J];民族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9 王丹;;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历程[J];滁州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张宏宇;;教育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J];高教论坛;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增俊;;论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主题[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岳天明;;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精神[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滕志妍;;关于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常永才;王欣冉;;何以促进今日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发展:美国学习研究的启示[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黎军;赵翔宇;;试论教育科学研究创新——以教育人类学为视角[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何晓雷;;构建中国本土化的教育人类学[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余影丽;;关于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从教育人类学与人类学、教育学、民族教育学的关系分析[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祁进玉;;教育人类学研究:中国经验30年(1978~2008)[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杨中枢;;本尼迪克特的意义:教育人类学的视角[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黄菁;;西南少数民族和谐社区结构的教育人类学分析——以云南贡山丙中洛乡为例[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巴战龙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跨文化看教育人类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海路;教育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岳天明;重视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应然”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记者 李翠 吴艳;专家学者在京交流教育人类学研究成果[N];中国民族报;2014年
5 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 涂元玲;“文化中的教育”:美国教育人类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袁同凯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George D.Spindler 之文化教育人类学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国宏;少数民族文化网络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白洁;鄂伦春族传统游戏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甜;美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历程及启示[D];西南大学;2010年
2 白芳丽;以库恩“范式”理论反思我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D];西南大学;2010年
3 杨会;德国、奥地利的教育人类学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黄宫亮;教育人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叙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廉丽娜;费孝通教育人类学思想探析[D];西南大学;2011年
6 鹿晓莹;斯平德勒教育人类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陈凤娥;“状元村”的教育人类学考察[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8 单晓溪;斯宾德勒教育人类学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9 冯跃;藏族中学生内地教育的跨文化研究——教育人类学的观察方式[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0 李恬;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377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537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