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教育中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基于日本道德教育的经验与教训
本文选题:日本的道德教育 切入点:经验与教训 出处:《教育探索》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道德教育目标、方式和环境等几个层面考察分析日本在道德教育中处理知与行、直接方式与间接方式、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之间关系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可以作为思考中国道德教育之借鉴。
[Abstract]:From the aspects of the goal, mode and environment of moral education, this paper examines and analyzes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Japan in dealing with knowledge and action, direct and indirect way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ngible education and intangible education in moral education. It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inking about Chinese moral education.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DA070173)
【分类号】:G41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饶丛满;;愉快有效的道德教学何以可能——结构化方式道德教学论解析[J];教育研究;2009年06期
2 饶从满,宋海春;战后日本学校道德教育方法的嬗变[J];外国教育研究;1996年01期
3 饶从满,张德伟;结构化方式道德教学论的本体论基础考察[J];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05期
4 饶从满;主体性与综合性的交融:综合单元性道德学习论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08期
5 饶从满;;道德教育与日本的教育病理[J];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双翔;现代教学视野中的教学伦理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杨指挥;冯文全;黄育云;;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职业教育[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6期
3 郭丽;;透析影片《最后的武士》中体现的武士道精神[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4 唐祥来;PPP模式与教育投融资体制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5 张萌;;美国现代学生指导简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7期
6 王学松;竞争意识对日本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7 余雅风;;教育立法必须以教育的公共性为价值基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盛冰;社会资本、市场力量与学校变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陈永军;试论日本“剑道”与禅宗[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10 曹能秀;当代日本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特色[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3 宫丽艳;天津市塘沽区域教育政策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柳;沙岗村儿童抚育方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乐敏;传统与现代的耦合[D];复旦大学;2010年
6 田雪梅;近代日本国民的铸造:从明治到大正[D];复旦大学;2011年
7 石圆圆;日本梦与中国乡:论周作人对风物的“寄情”书写[D];复旦大学;2011年
8 周围;积极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高亚杰;战后日本道德教学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黎;学校教学改革的案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兰卉;日本传统文化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罗晶;论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林异繁;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及应对措施[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辛学伟;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伦理审思[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妮娜;论日语谚语中的家庭伦理[D];西北大学;2011年
7 潘惠敏;宫崎骏动画电影的日本民族审美特质[D];暨南大学;2011年
8 谢惠莲;当代中日中小学活动德育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文彬;论三岛由纪夫的男性崇拜[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金芳;梦境与现实[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毛亚庆;教育的反向研究──日本关于教育病理研究概览[J];比较教育研究;1995年02期
2 饶从满,宋海春;战后日本学校道德教育方法的嬗变[J];外国教育研究;1996年01期
3 金井肇,李大伟;创建愉快道德教学的结构化方式[J];外国教育研究;1999年03期
4 饶从满,张德伟;结构化方式道德教学论的本体论基础考察[J];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05期
5 饶从满;;道德教育与日本的教育病理[J];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葵芬;发达国家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之比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孙培青;中国教育传统研究与教育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1期
3 王岩,张京;论杨秀峰的教育思想[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沈瑶;日本教育得失及其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01年01期
5 林令华;西方德育教育方式及其借鉴意义[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6 雷云;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方式对我国的启示[J];大理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梁燕雯;从西方国家的师德追求看我国的师德创新[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8 刘启娴;不同模式 宽窄并行──法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及其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04期
9 唐丽芳;科学教育忧思——由英国、美国、加拿大科学教育引发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年11期
10 容中逵;当前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借鉴问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要振生;;略论杜威的素质教育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夏辉映;;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刘洪胜;;学校健康教育应突出实用性、趣味性、阶段性[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山东省潍坊盲校 王培峰;借鉴特殊教育理念 教育转化“问题学生”[N];中国教育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翟帆;借鉴各国发展经验 促进中国教育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王文;盘锦坚持教育均衡发展[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7年
4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 李树峰;怎样开好教职工例会?[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吴世勇;盘锦五项措施力促教育公平[N];辽宁日报;2007年
6 记者 苏军;中外教材形成“对流”[N];文汇报;2002年
7 任景业;尽快完善德育评估体系[N];光明日报;2001年
8 董夏 赵琳明 记者 李冰;兴隆街道多举措筑起校园安全“防火墙”[N];锦州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丹丹;中西德育方法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2 张彦云;美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研究及借鉴[D];河北大学;2005年
3 郑红莺;美国学校德育途径方法借鉴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4 陶成;博耶教育思想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5 雷彦兴;美国校本管理实践的经验与教训[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罗碧芳;杜威“经验课程”述评[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丹;美国教师教育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党亭军;明清时期书院教师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世军;我国当代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胡凤阳;外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的世纪历程[D];河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5949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594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