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大中小学德育教师队伍衔接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2 00:06

  本文选题:大中小学 + 德育 ; 参考:《思想理论教育》2014年05期


【摘要】:德育教师是德育衔接的主要实施者,不仅负有传道授业的义务,而且负有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当前,我国不同学段德育教师未能有效衔接,对德育课的教学质量产生了消极影响,甚至影响了德育的整体效果。加强对大中小德育教师衔接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不同阶段德育的互补共赢,从而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Abstract]:The teachers of moral education are the main implementers of moral education. They not only have the duty to preach and teach, but also have the sacred mission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building up people. At present, teachers of moral education in different learning periods in our country fail to link up effectively, which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moral education and even affects the overall effect of moral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on the connection of teachers in middle and large moral education is beneficial to the mutual benefit of moral education in different stages and to the lifelong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
【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德育咨询课题“大中小学德育教师队伍衔接研究”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罗海英;;试论大、中、小学德育的有效衔接[J];教学与管理;2012年31期

2 胡昂;;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性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田爱民;郭瑞;;学生家长对高校就读子女关注状况调查及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11年09期

2 郑敬斌;王立仁;;学校德育内容衔接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科学研究;2012年04期

3 罗海英;;试论大、中、小学德育的有效衔接[J];教学与管理;2012年31期

4 罗海英;;加强机制建设,促进大学与中学德育的有效衔接[J];教育探索;2012年02期

5 郑敬斌;王立仁;;德育衔接问题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12年02期

6 洪明;;德育的横向衔接:含义、特征及意向分析[J];少年儿童研究;2013年18期

7 刘灿婷;胡昂;;试论中学生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衔接性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8 马金芳;罗冬梅;;从大学新生的不适应浅议中学与大学教育的衔接[J];现代妇女(下旬);2013年01期

9 刘咏宝;;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郑敬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丽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衔接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2 马新春;学校体育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雅静;学校德育衔接问题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2年

4 杨曙霞;新时期大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研究[D];大理学院;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樊志瑾;;健全衔接教育机制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J];教学与管理;2009年25期

2 冉铁星;试析学校德育的衔接问题[J];教育科学;1998年02期

3 张进清;;论复杂性科学的德育一体化[J];社会科学家;2010年07期

4 马化祥;;论本科生德育和研究生德育衔接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07期

5 张忠华;;改革开放30年来德育目标的研究与反思[J];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01期

6 胡昂;;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性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伟;浅论德育教师的教育信仰[J];理论月刊;2003年09期

2 林溪;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记福建电大德育教师林华[J];中国远程教育;1994年03期

3 宁薇;浅议高校德育教师的必备素质[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9期

4 西广明;论德育教师教育技术素质及能力结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07期

5 方新文;试论高校德育的案例教学[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6 杨燕;;高校德育中的专业教师问题及原因分析[J];双语学习;2007年05期

7 秦敬芝,丁顺前;职业学校德育教师素质结构刍议[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8 段兴华,谭培祯;从学生的期许看新时期高校德育课教师的角色定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田军;;浅议德育教师素质提高的途径[J];河南水利;2005年06期

10 周业美;;德育教学也要与时俱进[J];教育艺术;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玉连;;我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调查与分析[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曹隽;魏海燕;;隐形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彰显力量[A];中国职教学会德育教育工作委员会德育教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杨丽美;;谈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A];农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赵林凤;;浅谈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师的素质[A];农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干方平;;论德育课堂如何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李洋;;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使用“萨提亚”技术的体会[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7 刘翠英;;对高职生思想道德现状的调查分析[A];中国职教学会德育教育工作委员会德育教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齐丽丽;翟翠娟;;探寻新形势下中专德育教育的突破口[A];中国职教学会德育教育工作委员会德育教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付文佳;;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及其对策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10 孟凡丽;;浅谈发展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运用[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薇;确立21世纪德育教师新理念[N];光明日报;2004年

2 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所执行主任 李春雨;生涯规划该怎样“授人以渔”[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闻铭伟;省伦理学会到我市调研[N];三明日报;2010年

4 刘平 李恺若;小社区成了德育大课堂[N];天津日报;2004年

5 特约记者 令治清 通讯员 汤奋林;我区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N];喀什日报(汉);2010年

6 本报记者 魏颖;她把爱洒向那片土地[N];天津教育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赵艳 通讯员 薛卫东;国风雅韵润学子 不待扬鞭自奋蹄[N];晋中日报;2010年

8 姜粉玲 鲍祥军;根深叶茂吐芬芳[N];江苏法制报;2008年

9 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张婧;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N];山西经济日报;2009年

10 特约记者 陈启平;当好东道主 文明我先行[N];自贡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千;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德育绩效评价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菁;中职德育教师流失叙事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2 宋典;高校德育教师激励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3 梅晶磊;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教师的素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孙伟;积极德育价值取向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5 樊娅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德育课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庞广永;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新教材解构维度下的教师发展探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7 欧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探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任菲;浅析中职生德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梁茵;德育中“人”的迷失与回归[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徐亚英;高校德育教学主体素质简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8315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8315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6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