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缘关系、性别与学术声誉——基于经济学领域h指数的实证研究
本文选题:h指数 + 学术声誉 ; 参考:《浙江社会科学》2014年06期
【摘要】:本文通过h指数度量研究者的学术声誉,重点考察了机构声誉、学缘关系和性别对个人学术声誉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从总体平均值来看,留校研究者h指数显著高于非留校的研究者,女性的h指数显著低于男性研究者。进一步的计量分析显示:(1)机构学术声誉对个体学术声誉的影响既有筛选效应,又有协同效应,但是目前国内机构内高水平协同水平较低,筛选效应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2)学缘效应更多地来自筛选效应,在控制了机构学术水平后,在非海归样本中,学缘关系对个体学术声誉不再有显著影响;(3)个体学术声誉的性别差异在高水平的机构中比较突出,实证结果支持家庭投入对科研投入的"挤出效应"假说,不支持学术市场的"性别歧视"假说。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measures the academic reputation of the researcher by h index, focusing on the influence of institutional reputation, academic relationship and gender on individual academic reputation and its internal mechanism. From the overall average, the h index of retention researcher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non-retention researchers, and that of wome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male researchers. Further econometric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influence of academic reputation on individual academic reputation has both screening effect and synergistic effect, but at present the high level of coordination in domestic institutions is relatively low. Screening effect plays a more important role. (2) the academic margin effect comes from the screening effect. After controlling the academic level of the institution, in the non-returned samples, The gender difference of individual academic reputation is more prominent in high level institution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of "crowding-out effect" of family investment on scientific research. Does not support the academic market's "sex discrimination" hypothesis.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G40-0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丁楠;潘有能;;h指数和g指数评价实证研究——基于CSSCI的统计分析[J];图书与情报;2008年02期
2 刘道玉;;必须遏制大学教师队伍的近亲繁殖[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3 林杰;;中美两国大学教师“近亲繁殖”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4 许新军;;h指数在人才评价中的应用——以经济学领域高被引学者为例[J];情报杂志;2008年10期
5 刘喜文;郑昌兴;;我国情报学领域博士生导师H指数分析基于CNKI期刊全文库2008-2012年数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焕贵;段云青;;“近亲繁殖”制约地方高校发展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钟云华;;学缘关系与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发展——基于H大学的实证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孙诚;王占军;;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师资队伍结构现状分析[J];大学(学术版);2010年08期
4 李扬裕;何东进;;高校师资队伍学缘结构评价和预测方法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唐芳索;;对公安院校教师培养问题的探讨[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6 许敏武;;浅析我国高校教师聘任中的“近亲繁殖”现象——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2年04期
7 崔建强;孔垂辉;刘文娟;;我国运动心理学领域学者学术影响力研究——基于中国期刊网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年11期
8 吴慈生;李石海;;大学“家族化”对高校资源配置与知识创新的影响[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黄建雄;卢晓梅;;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的三重特征及其优化[J];江苏高教;2011年05期
10 蒋小敏;石娟;;我国高校学术“近亲繁殖”现象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茂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流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胡德华;生物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蓓;人机交互学发展的科学计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尤伟杰;《武警医学》期刊学术发展策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3 黎海鹰;略论当代美国州立大学师资管理[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华;山西省普通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5 张博;聘任制下教师权益保障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罗臻;基于影响因子与h系列指数的期刊学术水平综合评价指标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7 张芳;AH指数的可行性及其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8 周志峰;多层面跨数据源h指数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周金娉;我国网络发表科技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胡引;刘道玉的创造教育思想与武汉大学的改革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知津;徐芳;潘永超;王秀香;刘念;;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三十年(1978~2008)回顾与展望[J];图书与情报;2010年02期
2 陈苑;阎凤桥;文东茅;;北京市高校教师学缘关系与职业发展轨迹的调查与分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03期
3 阎光才;;高校学术“近亲繁殖”及其效应的分析和探讨[J];复旦教育论坛;2009年04期
4 刘俊婉,苏新宁,邓三鸿;经济学研究现状:基于CSSCI的评析[J];经济学家;2004年04期
5 万锦X;花平寰;赵呈刚;;中国部分重点大学h指数的探讨[J];科学观察;2007年03期
6 邱均平;缪雯婷;;h指数在人才评价中的应用——以图书情报学领域中国学者为例[J];科学观察;2007年03期
7 张晓阳;金碧辉;;高被引科学家h指数成长性探讨——以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领域为例[J];科学学研究;2007年03期
8 聂超;朱国祥;;h指数在科研评价中的缺陷及其对策[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年11期
9 刘合艳;房俊民;苑彬成;;h指数研究及应用概述[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年11期
10 生云龙;;清华大学教师学历与学缘结构的变迁[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宁虹,刘秀江;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J];教育研究;2000年07期
2 陈桂生;关于教育学“独立”的学科地位问题[J];江西教育科研;1996年01期
3 ;信息专递[J];内蒙古教育;2001年06期
4 陈桂尧,邵一华,徐旭;高校产业发展政策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年06期
5 覃红霞;论教育学术规范的重建[J];教育评论;2001年01期
6 王沛民,顾建民;高等工程教育意欲何往──兼评美国最新三个工程教育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01期
7 陈桂生;略论教育学同其子学科之间的关系问题[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年04期
8 余小茅;人文关怀:教育研究的别一种思考[J];教育科学;2002年05期
9 常河山;规范化: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观[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10 王炳明,李智泉;教师专业化及其应对措施[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本文编号:18499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849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