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虚拟社会去道德化危机及其教育救赎
本文选题:虚拟社会 + 去道德化危机 ; 参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年05期
【摘要】: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是一种同质异构的道德空间,二者存在天然的道德联系,可是这种不可剥离的道德联系在当下的虚拟社会却被有意无意地歪曲、割裂。一场怀疑道德、否定道德、抛弃道德的去道德化思潮正向虚拟社会席卷而来,道德相对主义、道德虚无主义、道德唯我主义是这场去道德化思潮产生的主要根源。只有通过教育救赎来引导广大网民树立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同一性观念,通过健全虚拟社会的法律制度、加强公众的法制教育,通过专业教育机构开展优质道德教育、培养社会公民的自爱和自律精神,才能从根本上化解虚拟社会的去道德化危机。
[Abstract]:The virtual society and the real society are a kind of homogeneous and heterogeneous moral space. There is a natural mo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but this kind of moral connection is distorted intentionally or unintentionally in the present virtual society. 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demorality, which discards morality and discards morality, is coming into virtual society. Moral relativism, moral nihilism and moral solipsism are the main causes of this demoralized trend of thought. Only through educational redemption to guide the majority of Internet users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virtual society and reality social identity,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gal system of virtual society, to strengthen public legal education, through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o carry out quality moral education, Only by cultivating the self-love and self-discipline spirit of social citizens can we fundamentally resolve the demoralized crisis of virtual society.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G41;C91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艳;;“网络社会”道德悖论现象审思——以“人肉搜索”为例[J];伦理学研究;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祥运;冉鸿燕;陈勇;张岩;;网络虚拟世界及其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J];大连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2 武建军;试论网络文化的矛盾与冲突[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吴宁,宋朝普,杨金画;网络交往对人的非理性的双重影响及其对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李伦;;网络传播伦理的建构路径[J];道德与文明;2011年02期
5 冯智冰;;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主体性意识的增强与对策[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樊金山;;提高领导干部对虚拟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J];党政干部学刊;2012年03期
7 吕庆华;论互联网文化环境下的“诚——忠”互动关系营销模式[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马宁;赛博空间虚拟性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3年12期
9 樊金山;;加强和创新虚拟社会管理问题研究[J];桂海论丛;2012年03期
10 曾婷,朱柳萍;网络社会中人的价值观念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肖庆;王利丽;;网络空间中的电影文化传播[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飞;自由软件运动背景下的自由软件伦理精神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孙余余;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杨仁厚;信息化发展效应的哲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6 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7 冯务中;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关系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8 邓建国;Web2.0时代的互联网使用行为与网民社会资本之关系考察[D];复旦大学;2007年
9 齐先朴;论增强党在信息时代的社会整合功能[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10 吴辉;中国纸媒广告中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价值观(1979~2008)[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伟;始秩序,致混沌[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2 缪赤彤;网络交往与人的全面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津乐;“双面人”:论虚拟社区中的自我呈现[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刘晓倩;网络文化境遇下青少年道德认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吕东刚;网络视频文化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林芳;虚拟交往与人的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曹惠芳;网络社会的伦理反思[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8 薛忠祥;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9 朱光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进化博弈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10 马营立;网络文化环境中高校德育方法创新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建军;刘会强;;“人肉搜索”与网络传播伦理[J];当代传播;2009年03期
2 钱广荣;;道德悖论研究的话语权问题[J];齐鲁学刊;2009年05期
3 王涵镔;李树财;;对“人肉搜索”的道德反思[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孙藜;;网络社会的传播特点与传播心理——从“铜须门事件”说起[J];政工研究动态;2008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书臣;;人的发展研究领域的新探索——评《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J];传承;2010年06期
2 王淑芹;;网络化社会视阈下人的发展新思考——评曾令辉教授《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07期
3 ;电子情书[J];程序员;2000年02期
4 刘建军;在Internet上建造新社会[J];情报学报;1999年S2期
5 贾秀娟;虚拟社会与青少年社会化模式的变迁——从网络传播看青少年社会化问题[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6 赵晖;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研究[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5期
7 姜慧文;;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人际互动模式差异的浅析[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8 布振琏;高尚;;试构建和谐虚拟社会[J];知识经济;2009年16期
9 宛恬伊;;虚拟社会的集群行为:基于四个网络事件的分析[J];青年研究;2010年04期
10 李志红;姜靖;齐超;;关于网络人际交往的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贾玉娇;;社会建设视角下网络集群事件管理探析[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马世忠;市委宣传部部署虚拟社会管理“系统化”工程建设工作[N];格尔木日报;2011年
2 佛山日报记者 曾庆斌;发展网络社工 助力虚拟社会管理[N];佛山日报;2011年
3 记者 余东明;山东全方位创新虚拟社会管理[N];法制日报;2010年
4 李学华;我虚拟然而我快乐[N];科技日报;2008年
5 刘茜;如何净化青少年网络环境[N];中国文化报;2007年
6 杨书卷;从“极品男”事件看互联网传播中的憎恨性言论[N];大众科技报;2006年
7 主持人 蔺玉红 方剑锋 李志全;网瘾孩子为何会不断出现[N];光明日报;2006年
8 丁元竹;网络时代 社会管理何去何从[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9 深圳特区报记者 冷雪冰 姚卓文;交流让世界没有距离[N];深圳特区报;2010年
10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辛鸣;社会管理创新的功夫在“管理”之外“建设”之中[N];深圳特区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振磊;虚拟社会网络监管体制的创新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董磊;微博打拐的虚拟社会动员及社会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3 赵津乐;“双面人”:论虚拟社区中的自我呈现[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魏臻;网络空间里人类的生存危机与消解[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5 董震;虚拟社会的真实幽灵[D];吉林大学;2008年
6 李媛;虚拟社会的非理性表达[D];复旦大学;2008年
7 兰岚;未成年人虚拟行为异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陈晓强;网络发展与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9 徐文锦;技术时代的网络群体事件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曾迪洋;社会学视域下的人肉搜索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501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850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