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日本现代教育家牧口常三郎的教育思想述评

发布时间:2020-03-26 12:45
【摘要】:本论文是笔者根据日本现代教育家牧口常三郎的著作而研究写成的。 牧口常三郎出生于1871年,当时正处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校毕业后,他从事教育工作,为了孩子们的幸福奉献了毕生精力和整个心灵。牧口常三郎经过自己30年的教育实践,完成了自己的教育学体系,从中得出了关于创建幸福生活的指导思想。他深深了解到教育对改善社会生活和民众素质的重要性。 牧口常三郎认为教育的目的旨在让孩子们幸福。而所谓幸福,就是创造价值。真正的价值应该从人与人生的角度来理解。他认为能称为价值的唯一价值是生命,而其他的价值只有在与生命产生某种关系时才可成立。亦即是以对于人的生命、对于生存是否有正面作用这一点,来作为价值判断的根本标准。不断挑战,,实现守护生命尊严的和平这一大善。无论遭遇任何困难,也不应停止创造价值——陶冶这种人格,就是创价教育的关键所在。 为什么要选择牧口常三郎的著作来进行研究,是因为笔者深刻感到,纵观过去和现在的日本教育状况,“教育之根本”问题正在被人们忽视。笔者认为教育目的何在?这个问题,有必要被重新看待与探讨。牧口教育学的内容,可以归结为三:(一)提供给孩子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二)让他们成为可以自主地创造价值的人;(三)进而让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在日本国内,对牧口常三郎的研究尚不多见。但是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却有很大的启发,而他提到的观点很有研究价值。这次采用文献法进行研究,在研读他的著作中,认真分析其教育思想,提炼其观点,写成了这篇《日本现代教育家牧口常三郎的教育思想述评》一文。 本文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一、牧口常三郎的生平及其教育活动; 二、在《人生地理学》中的教育思想以及主要观点; 三、在《创价教育学体系》中的教育思想以及主要观点; 四、牧口常三郎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日本教育的启示和建议。 笔者自己在中国留学期间,觉得经济高度增长的中国当今的教育似乎和日本上个世纪70年代的教育很相像。日本社会现在的“教育崩溃”问题应该可以为以后的中国教育敲响警钟。笔者相信,牧口常三郎的创价教育学在日后的中国一定会迎来被关注的一天。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40-09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亭亭;;培养具有“丰富人性”的幸福国民——日本当代“心灵教育”管窥[J];中国德育;2011年07期

2 何崇军;;中日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比较[J];教育导刊;2011年08期

3 刘亭亭;;日本道德教育改革的核心——“心灵教育”探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4 赵丽霞;;法、日、中三国初中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借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10期

5 张家军;王灵珊;;日本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经验及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12期

6 陈春杰;;中、美、日基础教育体制探析[J];文教资料;2012年04期

7 刘慧丽;;日本学校德育中丰富人性的“心灵教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年03期

8 李玉芳;郝瑞峰;;日本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现代教育论丛;2011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广;中日小学语文课程价值取向跨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学智;小学数学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杨进;论美好生活与学校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德龙;主体性教育督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山;日本近代普及义务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兰卉;日本传统文化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张方鼎;近四十年来日本历史学习指导要领的变迁及其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晓姣;小原国芳“全人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静;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民办学校运营状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田如琼;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的两种模式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6 高嘉蔚;我国县域义务教育评价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边家胜;日本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周葵葵;中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丽娜;小学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中有效开展手工制作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杨轶;小学青年教师师德现状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014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6014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0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